肠道内的“定时炸弹”——大肠息肉
一、肠息肉是什么?
肠息肉是局部肠黏膜增生肥厚而形成的粘膜隆起样病变,是在大肠黏膜表面突出来的一种赘生物。多出现在中年以后,虽然它是一种良性疾病,但已被公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癌前病变。
二、肠息肉的来源:
若你有吸烟、酗酒、爱吃槟榔的习惯,或者喜欢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辛辣刺激的食物,亦或者长期缺乏锻炼、体型肥胖、有便秘习惯,尤其是家族有肠道息肉病、肠道肿瘤病史的,这些都是导致肠道息肉发生率增高的诱因。
三、大肠息肉离肠癌差多远?
大量研究表明,约80%的结直肠癌是由腺瘤性息肉演变而来的:腺瘤性息肉患者肠癌的发生率比一般人群高3-5倍,多发性腺瘤可高出10倍甚至更多。一般经历这个过程:
正常粘膜?增生?腺瘤形成?腺瘤癌变?原位癌?浸润、转移
这个过程虽然是漫长的,但是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就是体内的定时炸弹,理论上,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它%会癌变,如不及时发现并切除,早晚会酿成大祸。
肠镜下息肉的表现
结肠息肉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多数都是从常规的结肠镜检查、直肠指诊或手术中发现的。
四、肠息肉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1、常见症状(绝大多数没有症状)
多数的肠息肉起病初期无任何临床症状,当肠息肉长大、癌变后才会出现,所以医生们称之为“隐匿的杀手”。
可出现便中带有粘液或粘液血便、排便习惯或形状的改变,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伴有或不伴有腹痛症状、带蒂息肉脱出肛门、有肠道外症状。
由于肠息肉症状较轻,不典型容易被人们忽视。所以,只要有不明原因的便血或消化道症状,特别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有肠道息肉或肿瘤家族史的患者,应进一步行胃肠镜检查,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隐藏在肠道内的“定时炸弹”。
2、肠息肉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①肿瘤性息肉。
包括早期腺瘤(畸形隐窝灶)、传统腺瘤(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型腺瘤)、锯齿状腺瘤(传统锯齿状腺瘤、广基锯齿状肿瘤息肉、混合增生性息肉/锯齿状腺瘤)和杵状-微腺管腺瘤,临床上管状腺瘤患者较多。比起有蒂腺瘤,无蒂腺瘤的癌变率较高,并且如果腺瘤越大,癌变可能性越大。腺瘤中绒毛成分越多,越可能癌变。
②非肿瘤性息肉。
患非肿瘤性息肉,癌变可能性较低。非肿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如幼年性息肉、P-J综合征等)、淋巴性息肉、粘膜脱垂性息肉(肛管)炎性息肉。
③肠息肉病。
1.家族性腺瘤病;
2.Gardner综合征;
3.黑斑息肉病(Pentz-Jeghers综合征);
4.CronkhitCanada综合征。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习惯的改变,肠息肉的癌变率越来越高。
3、不同的息肉癌变几率不一样
①增生性息肉:最常见的一种息肉,又名化生性息肉。远侧大肠为多,较小,直径多<1cm,表面光滑,基底较宽,单发或多发。这类息肉不发生恶变。
②炎症性息肉:又名假息肉,是肠黏膜长期受慢性炎症刺激而形成的息肉样肉芽肿,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及肠结核等病的病变肠道。一般也不会癌变。
③管状腺瘤:起源于直肠或结肠的良性息肉被称为腺瘤,并可进展成为癌变肿瘤。腺瘤十分常见,尤其是在50岁之后。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或有分叶,大小不一,直径多<1cm,80%有蒂。此类息肉10年癌变率约1%-5%。
④绒毛状腺瘤:较少见,多为单发。以直肠最常见,其次为乙状结肠。此类息肉癌变率较高,较管状腺瘤高10倍以上,10年癌变率在43-67%。
⑤混合状腺瘤:这类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之间。
4、腺瘤性息肉且符合以下任一标准,就可以称为高危腺瘤:
①息肉直径≥1cm;
②息肉个数3个及以上;
③绒毛状腺瘤,或混合性腺瘤中绒毛结构超过25%;
④无论大小,病理报告有「高度异型增生」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息肉的数量、直径大小在内镜报告中提到。而息肉是否属于腺瘤性息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