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息肉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肠息肉种类可不少,读懂病理报告很重要
TUhjnbcbe - 2021/8/11 5:45:00

研究显示,直径超过2cm的腺瘤恶变率高达50%,多发性家族性息肉病癌变率可达%,且发生癌变的年龄较轻。

因此,肠镜报告,以及肠镜活检病理报告,描述最多的是关于大肠息的。

一般的说,大肠息肉牵扯到两部分专业术语

一个是肠镜的报告,另一个是息肉切除后或活检后的病理报告。

很多肠息肉的朋友,拿到报告单对着上面的专有名词都是一知半解,什么是肠息肉?要切吗?危险吗?

本文就常见的一些专业术语做一下解读。

1肠息肉概述

人体的肠道黏膜的表面也会长一些突出到肠腔的局限性隆起,这些隆起在没有明确性质前会统称为大肠息肉。

大肠息肉根据病理可以细分为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主要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

而非腺瘤性息肉主要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

确定性质后,按照部位加上病理诊断学名称,就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专业名词,比如:

直肠管状腺瘤,乙状结肠绒毛管状腺瘤,横结肠绒毛状腺瘤,升结肠增生性息肉或盲肠炎性息肉

2肠镜报告单

1.单发或多发

根据息肉数目:分为多个与单发。两个以上就称为多发息肉。

因此如果您的报告写的是多发息肉,一定要看看数目。也许只有两个。

2.根据有蒂或无蒂:分为有蒂型、亚蒂型(广基型)、扁平息肉。

蒂就是根的意思。想想蘑菇、山楂、樱桃的蒂就好理解了。一般的说,有蒂的息肉切除起来容易的多。

3.息肉的内镜分型

(1)日本山田分型

山田I型:息肉基底部平坦、基底宽,略隆起于肠壁表面。简单的说,这个类型的息肉就是扁平,没有蒂的。

山田II型:息肉基底部突出较明显,息肉呈半球状。虽然突出黏膜面,但蒂还没有成型。

山田III型:息肉基底部突出明显,与周围肠壁黏膜成锐角,息肉呈类球形。这是种粗蒂息肉。

山田Ⅳ型:息肉表现为球形,通过短、长蒂与肠壁相连接。真正的带蒂息肉。

(2)P-S分型

这种分型使用的是英文,P(pedunculated)指的是有蒂的,S(sessile)指的是平坦的,而PS指的是亚蒂的。因此如果是Ip指的是I型带蒂的,依此类推,Is指的是平坦的,Ips指的是亚蒂的。一般专业人士会分的更细,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知道息肉是不是带蒂就够了。

3病理报告单

1.腺瘤性息肉

是由异型增生的腺上皮所构成的良性肿瘤。腺瘤性息肉的病理类型多根据绒毛成分来划分,绒毛含量<25%的为管状腺瘤,25%-75%为绒毛管状腺瘤,>75%为绒毛状腺瘤。

(1)管状腺瘤

是大肠腺瘤性息肉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分布于直肠及乙状结肠。肠镜下管状腺瘤多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部分有分叶,息肉大小不等,多为有蒂型。

管状腺瘤一般生长缓慢,分化良好,较少发生癌变。

如果息肉是管状腺瘤,那稍稍可以宽心了,管状腺瘤是肿瘤性息肉中最好的一种类型,

需要注意的是:它虽然较少癌变,但不等于不会癌变!

(2)绒毛状腺瘤

在大肠腺瘤性息肉中不常见,占全部大肠腺瘤的5%-10%,大部分为广基型。

肠镜下绒毛状腺瘤表面呈绒球状,多覆有粘液,有时可有糜烂。

绒毛状腺瘤性息肉的异型增生和癌变率较高,有文献报道,直径大于2cm的恶变率为50%。

如果息肉是绒毛状的,一定要高度警惕,密切随访。

(3)管状绒毛状腺瘤

顾名思义,这是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的混合型,大小不一,管状绒毛状腺瘤可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其癌变风险介于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之间,其癌变率的高低与其绒毛含量相关。

混合型腺瘤一定要看一下描述的绒毛含量以及异型增生的程度,如果都很高,要密切随访。

2.增生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多呈无蒂,少数有蒂,直径较小,一般小于5mm,通常发生于大肠近端。以前有很多医生认为散发性增生性息肉癌变的可能性很小。现在的观点认为有些增生性息肉可出现异型性增生,进展成为不典型结构和细胞特征的潜能。尽管大肠远端直径小于5mm的增生性息肉可以不切除,但是在没有明确把握是增生性息肉的时候,不可掉以轻心,需随访复查。

3.锯齿状腺瘤

对于这种类型的腺瘤,不是每个内镜医生和病理医生都善于诊断。这种腺瘤的特点是表现为锯齿状外观,同时兼具增生性息肉的结构特点及腺瘤的细胞学特征。

主要有两个类型:广基型(SSA/P)好发于近端结肠,较少引起症状,体积比增生性息肉大,通常为5-10mm,肉眼观为扁平或无蒂轻微隆起的息肉;

传统腺瘤(TSA)常见于远端结肠,外生样息肉,肉眼观与管状腺瘤类似。

目前锯齿状腺瘤是

1
查看完整版本: 肠息肉种类可不少,读懂病理报告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