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息肉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息肉不重视,小心变成癌从肠息肉到结直肠
TUhjnbcbe - 2021/8/10 13:50:00

医学上,大肠息肉是指所有生长在结肠和直肠黏膜表面并向肠腔内突出的赘生物总称,我们都知道结肠包括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和升结肠四部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大肠息肉都会转变成大肠癌,目前最常应用的大肠息肉分类是以Morson的组织学分类为基础,将其分为腺瘤性、错构瘤性、炎症性和增生性四类,其中腺瘤性为癌前病变,属于肿瘤性息肉,错构瘤性、炎症性和增生性息肉与癌变关系并不明确或不会发生癌变,统称为非肿瘤性息肉。

第一,大肠腺瘤性息肉包括哪些?

根据腺瘤中绒毛成分所占比例不同而将其分为管状(绒毛成分小于20%)、管状绒毛状(绒毛成分在20%-80%)和绒毛状(绒毛成分大于80%)三大类,其中以管状腺瘤最为常见。

根据腺瘤的数量又可分为单发和多发,多发常见于家族性结肠息肉病、Gardner综合征和Turcot综合征,它的特点是多发性腺瘤伴有结肠癌的高发率。

第二,从大肠腺瘤性息肉到大肠癌究竟有多远?

当然,不管是单发还是多发的腺瘤性息肉,它都不是一步就能变成大肠癌的,它的演变过程是微小腺瘤→早期腺瘤→中期腺瘤→后期腺瘤→大肠癌,一般腺瘤越大,形态越不规则,绒毛含量越高,上皮异型增生越重,癌变机会越大。

说到这,新的问题出现了,既然腺瘤性息肉有可能会转变成大肠癌,那么,它转变的时间究竟要多久?这其实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数值,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多发腺瘤性息肉转变成大肠癌的时间普遍更短,这与遗传等因素密切相关,单发性腺瘤性息肉转变成大肠癌我们用三个分水岭,5年,10年,20年发展为癌的几率分别为3%,8%,24%。

因为腺瘤性息肉的癌变可能,所以一旦发现,医生都会建议患者预防性切除。

第三,非肿瘤性息肉包括哪些?

除了腺瘤性息肉,你还需要了解非肿瘤性息肉,事实上,我们在临床上遇到的大肠息肉患者,多是非肿瘤性息肉,就像老段这样的患者,肠镜虽然提示乙状结肠息肉,但是从息肉的形态、大小、特征和病理类型来判断,它都不属于腺瘤性息肉,而是属于增生性息肉。

①增生性息肉,又称化生性息肉,多发生在直肠,多数40岁以后发病,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息肉的数目虽多,但无明显的症状,偶有大便带鲜血,增生性息肉在临床上非常常见,我们经常能碰到大肠息肉的患者来咨询,其实基本都是增生性息肉,它的组织学表现是腺体增生延长,被覆的腺上皮可呈锯齿状,腺上皮细胞没有异型性。根据组织学特征,所以增生性息肉属于非肿瘤性息肉的范畴,它转变为大肠癌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②炎症性息肉,又称假息肉,是指粘膜组织的慢性炎症,粘膜组织过度增生及肉芽组织增生向粘膜表面突出形成带蒂的肿物,此类息肉多继发于大肠各种炎症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和增生性息肉一样,炎症性息肉转变为大肠癌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的。

③错构瘤性息肉,虽然是非肿瘤性息肉,但具有肿瘤样增生的特征,常见于幼年性息肉病、Peutz-Jeghers综合征、Cronkhite-Canada综合征以及Cowden综合征。

第四,非肿瘤性息肉究竟要不要治疗?

说到这,新的问题出现了,非肿瘤性息肉究竟要不要治疗?

增生性息肉和炎症性息肉往往体积很小,也不会引起不适的症状,患者能与这两种类型的息肉和平相处,所以碰到这两种息肉,一般定期复查即可,无需特殊治疗。

也有研究发现,虽然这两种息肉癌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息肉的体积却是有可能增大的,如果息肉的直径在2cm以上也应该引起重视,因为在增大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不典型增生,我们都知道不典型增生也属于癌前病变,碰到这种情况,最佳方案也是积极干预摘除,所以即便是增生性息肉和炎症性息肉,也要定期复查肠镜观察。

错构性息肉虽然是非肿瘤性息肉,但具有肿瘤样增生的特征,因为息肉数目较多,多呈弥漫性分布,部分肠段的息肉甚至密集如地毯,所以很有可能引起大出血、肠梗阻、肠套叠、体重减轻、营养不良等并发症,所以建议切除部分息肉,以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同样有研究发现,体积较大的错构性息肉,可能合并有腺瘤性上皮灶区,虽然癌变率较低,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所以对于体积较大的息肉,也应该采取积极干预措施。肉眼下大致可以判断良恶性,但活检后显微镜下的病理诊断才是金标准,其中因此检查出肠道息肉都应进行切除。

热文推荐:

直肠癌与肛管癌,典型的同床异梦,表现和治疗根本不是一个套路!

上厕所出现哪些“反常”,表明是肠癌造访?

得有直肠癌有哪些并发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息肉不重视,小心变成癌从肠息肉到结直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