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息肉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十种常见胃病种类
TUhjnbcbe - 2021/7/21 22:23:00
在医学临床上常见的胃病有很多种,但主要包括慢性胃炎、急性胃炎、消化道出血、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淋巴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石症,良性肿瘤以及胃癌等等。对于胃病的患者,医院进行就诊,配合相关辅助的器材进行检查,针对不同病因来进行治疗。

1、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chronicgastritis)是指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性病变,病理上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要特点,部分患者在后期可出现胃黏膜固有层腺体萎缩、化生,继而出现上皮内瘤变,与胃癌

发生密切相关。

流行病学

慢性胃炎,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一般随年龄增加而上升,其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密切相关。

据估计,人群中的Hp感染率大致相当于慢性胃炎的患病率。我国人群中的Hp感染率为40%~60%。据此,估计人群中慢性胃炎患病率约为50%。自身免疫性胃炎在北欧较多见,我国仅有少数病例报道。?

疾病类型

悉尼新分类系统根据部位、形态学和病因学三者而定。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慢性胃炎分成:

非萎缩性(浅表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

特殊类型胃炎。

2、急性胃炎

急性胃肠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通常因进食不洁、生冷或刺激性食物而诱发,病因包括细菌、病*、寄生虫感染等。本病多发生于夏秋季节,常由粪-口途径传播,好发于儿童,且患儿症状一般更为严重。

临床表现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者可出现发热、脱水

、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甚至威胁生命。

流行病学

我国尚无急性胃肠炎发病率的全国性统计,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研究数据表明5岁以下儿童平均每年约发生3次急性胃肠炎。

我国小儿急性胃肠炎调查结果显示,每年有2个发病季节高峰,一个高峰为6~8月,主要病原体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痢疾杆菌,另一高峰为10~12月,主要病原体为轮状病*。

传染源为被感染的人和动物,可以通过粪-口途径或人与人接触传播。急性胃肠炎一般为散发感染,但也可暴发流行。

人群普遍易感,尤其是小儿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感染后一般不产生对这个疾病的显著免疫力。

疾病类型

根据病因的不同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急性胃肠炎。

临床上以感染性急性胃肠炎更多见,根据病原菌的不同又可分为病*性、细菌性、寄生虫性等。进食生冷刺激食物、服用对胃肠道刺激性的药物(如阿司匹林

)、酗酒、海鲜过敏等可引起非感染性急性胃肠炎。

3、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是指从食管到肛门之间的消化道发生出血,临床表现为呕血、黑便或血便等,轻者可无任何症状,重者伴有贫血

及血容量减少,甚至休克

,危及生命。

疾病类型

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胆管和胰管等病变引起的出血,及胃空肠吻合术后所致出血,统称为上消化道出血。

根据病因可分为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和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

下消化道出血

指屈氏韧带以下的出血。其中至回盲部为小肠出血,回盲部以远为结直肠出血。近来随着对小肠疾病的逐渐认识,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又称小肠出血,并逐渐从下消化道出血中独立出来。

4、胃溃疡

胃溃疡(gastriculcer,GU)是消化性溃疡

的一种类型,指发生在胃内壁的溃疡。胃的内壁有一层能起到保护作用的胃黏膜,当胃黏膜由于某种原因出现破损时,容易在该部位发生溃疡,即形成胃溃疡。

流行病学

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疾病,任何年龄的人都可能患病。在全球范围内,约占10%的人群一生中都会患有消化性溃疡。在患病人群中,40-60岁的中老年患者最为多见,而且男性多于女性。

疾病类型

在医学领域,针对胃溃疡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但常用的分类方法大多依据胃溃疡的发生部位和胃酸分泌量来进行分类。

其中最常见的胃溃疡类型发生在胃小弯角附近,平均每两位胃溃疡患者中就有一人属于该类型。另一种值得注意的是发生在胃上1/3处或者贲门周围的胃溃疡,该类型容易发生胃穿孔

或胃出血,需要格外重视。

此外,如果患者接受12周的胃溃疡治疗后依然难以治愈,会将此类归为“难治性溃疡”类型。不过随着当前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难治性溃疡已经越来越少见。

5、十二指肠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ulcer,DU)是由于胃液分泌过多和(或)十二指肠黏膜防御功能减弱,导致十二指肠黏膜被胃液中的胃酸消化腐蚀,形成的局部炎性破损,严重时可损伤黏膜下血管或穿透肠壁肌层引起出血或穿孔。

流行病学

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多见于青壮年,好发于男性。

6、胃淋巴瘤

胃淋巴瘤(GastricLymphoma)是指发生于胃淋巴结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该病临床表现多样,症状与胃癌

或胃溃疡

相似,主要表现为腹痛,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消化道出血

,或无诱因的体重下降等症状,少数病人上腹部可触及包块,也有少数病人发病时无明显症状。

流行病学

发病率

胃淋巴瘤占胃恶性肿瘤的2%~7%,在胃部肿瘤中的发病率仅次于胃癌。

好发人群

胃淋巴瘤可见于任何年龄的人群,以45~60岁男性多见。

生存率

有研究报道,胃淋巴瘤I期和IA期5年生存率接近%,Ⅳ期胃淋巴瘤5年生存率只有约25%。

疾病类型

按照发病原因分类

原发性胃淋巴瘤

我们通常所说的胃淋巴瘤指的是原发性胃淋巴瘤,淋巴瘤

细胞原发于胃淋巴结或淋巴组织。原发性胃淋巴瘤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

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两种类型。

霍奇金淋巴瘤

属于胃淋巴瘤中比较少见的类型,占比5%。

非霍奇金淋巴瘤

属于胃淋巴瘤中最为常见的类型,占比约95%,主要以B淋巴细胞恶性增生为主。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胃DLBCL):占所有胃细胞瘤的约45%,是高度恶性且具有侵袭转移性的淋巴瘤,发现时常常侵犯胃壁全层。

黏膜相关胃淋巴组织边缘区B淋巴细胞瘤(胃MALT淋巴瘤):占所有胃淋巴细胞瘤的约50%,是低度恶性的惰性淋巴瘤,但有2%~5%的胃MALT淋巴瘤可转化发展为胃DLBCL。

其他类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如胃滤泡性淋巴瘤、胃套细胞淋巴瘤等,但临床较为少见,占比1%。

继发性胃淋巴瘤

原发于身体其他部位的淋巴瘤也可能累及胃,导致继发性胃淋巴瘤。

7、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常寄生在胃黏膜组织中,感染后主要引起慢性胃炎

和消化性溃疡

等疾病,与胃癌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

等疾病有密切的关系,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第一类生物致癌因子。

流行病学

全球范围内,大概一半的人都感染过幽门螺杆菌,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种族人群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有很大的差异,主要与社会经济水平、人口密集程度、公共卫生条件以及水源供应等密切相关。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

在发展中国家,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相对较高,约为50%~80%;而在发达国家,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低,约为25%~50%;我国平均感染率为50%左右。

传染性

幽门螺杆菌可传染,一般通过消化道进行传播,包括粪-口途径和口-口途径:

粪-口途径指感染者含菌的粪便直接或间接污染了饮食,其他人吃下后感染;

口-口途径指感染者含菌的唾液污染了食物或餐具,其他人吃下后感染,还有一些家长亲吻婴儿或用嘴喂婴儿饭引起感染也属于口-口途径。

此外,还有一类特殊的途径,即医源性感染,主要是为感染者进行消化内镜检查后,未彻底灭菌,可导致为其他人检查时传染幽门螺杆菌。

传染源

幽门螺杆菌仅寄生于人体,因此传染源是被感染的人。

传播途径

目前,人-人之间的口-口或粪-口途径是幽门螺杆菌主要的传播途径,也就是说不卫生的饮食习惯是主要的传染方式。此外,医院消*不彻底的内镜也可能导致幽门螺杆菌交叉感染。

该疾病的传播主要见于以下方式:

食用不洁净的食物或饮用不洁净的水;

接触了感染者的唾液、体液、呕吐物或粪便排泄物,不洗手进食;

与感染者长期密切接触;

与感染者共餐,使用感染者用过的不洁饮食器具;

幼儿园和学校内儿童、学生之间的密切接触;

直接口对口喂食或密切接触。

易感人群

所有人对幽门螺杆菌均易感。

8、胃石症

胃石症(gastrolith)是指由进食的某些食物、药物、不能消化的物品、异物等在胃内聚集形成既不能被消化,又不能及时通过幽门排出的特殊的凝固物或硬块产生各种临床症状的疾病。常表现为上腹痛、腹胀、嗳气、食欲不振、胃口差、恶心、呕吐和上消化道出血等一般胃病表现,可伴有体重减轻。根据病情轻重可采用非手术疗法如药物治疗和内镜治疗,或手术治疗。本病可治愈,一般预后良好。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普通外科、急诊科

临床症状

上腹痛、腹胀、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治疗原则

胃石症的治疗目的是根除病因,消解胃石。医生会根据病因、临床症状、病理改变等基于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部分患者可伴有胃溃疡,一般无需治疗,消解胃石后可自行恢复。

流行病学

胃石症发病率低,多发于中老年人,在柿子和黑枣盛产地区如东北、华北、山东一带发病率高,好发于秋冬季节。一般无死亡风险,无传染性。

严重性

1、胃石症常表现出上腹痛、腹胀、嗳气等消化道表现,影响患者正常生活。2、胃石症常并发胃溃疡、胃穿孔等其他严重疾病。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医院医保中心。

重要提醒

出现剧烈频繁的呕吐、上腹部剧烈疼痛、呕血、黑便、肛门停止排便、排气、休克,请尽快去急诊就医。

9、良性肿瘤

良性肿瘤非常多见,具体依据发生解剖部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最常见的甲状腺组织的有结节性甲状腺肿、单纯的甲状腺腺瘤或者甲状腺囊肿。另外,乳腺的病变可以有乳腺纤维瘤、乳腺脂肪瘤以及乳腺囊性增生症出现的囊肿。对于肝脏上的良性肿瘤,有肝脏的血管瘤、肝囊肿,并且有一些病人是纤维瘤,也可以发生肝脏的脂肪瘤。还有就是胃壁的良性肿瘤,最常见的有良性息肉,还有胃的平滑肌瘤、食管的平滑肌瘤。肠道最常见的良性病变是肠道息肉,发生于直肠的也有一些息肉。对于肾脏病变的肿瘤,最常见的就是囊肿,并且是小于2cm的囊肿,病人也没有临床症状,可以暂时进行观察。

10、胃癌

胃癌,顾名思义是发生在胃部的癌症,最初癌细胞是来源于胃的黏膜上皮细胞,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腺癌

早期胃癌术后的5年生存率可达90.9%~%,然而晚期胃癌仍然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即使积极采取综合治疗,其5年生存率仍然不足30%。

流行病学

年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全球范围内胃癌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居第五位,其死亡率居第三位。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2倍以上。东亚地区是全球胃癌的“重灾区”,其中尤以我国发病率最高。年我国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表明,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于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和第三位,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疾病类型

根据胃癌的病理类型分类

腺癌、印戒细胞癌

、腺鳞癌、髓样癌和未分化细胞癌等。

根据胃癌发生部位分类

胃上部癌、胃中部癌、胃下部癌和胃食管结合部癌。

根据病灶侵袭深度分类

早期胃癌和局部进展期胃癌。病灶侵袭深度达黏膜层或黏膜下层的胃癌,不论有无局部淋巴结转移,均为早期胃癌;侵犯深度达肌层或肌层以上的胃癌,称为局部进展期胃癌。

疾病分期

胃癌分期即AJCC/UICC第8版TNM分期。该分期标准是国际抗癌联盟和美国癌症联合会于年共同发布的胃癌TNM分期法,分期的依据是原发肿瘤浸润胃壁的深度(T)、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N)、远处转移情况(M),并根据TNM的不同组合可将胃癌分为Ⅰ、Ⅱ、Ⅲ、Ⅳ四种临床分期。TNM分期对胃癌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意义。

原发肿瘤(T)

Tx:原发肿瘤无法评估。

T0:无原发肿瘤的证据。

Tis:原位癌

,上皮内肿瘤,未侵及固有层,高度不典型增生。

T1:肿瘤侵犯固有层,黏膜肌层或黏膜下层。

T1a:肿瘤侵犯固有层或黏膜肌层。

T1b:肿瘤侵犯黏膜下层。

T2:肿瘤侵犯固有肌层。

T3:肿瘤穿透浆膜下结缔组织,而尚未侵犯脏层腹膜或邻近结构。(胃的邻近结构包括脾、横结肠、肝脏、膈肌、胰腺、腹壁、肾上腺、肾脏、小肠以及后腹膜。注意:经胃壁内扩展至十二指肠或食管的肿瘤不考虑为侵犯邻近结构,而是应用任何这些部位的最大浸润深度进行分期。)

T4:肿瘤侵犯浆膜(脏层腹膜)或邻近结构。

T4a:肿瘤侵犯浆膜(脏层腹膜)。

T4b:肿瘤侵犯邻近结构。

区域淋巴结(N)

Nx: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估。

N0:区域淋巴结无转移。

N1:1~2个区域淋巴结有转移。

N2:3~6个区域淋巴结有转移。

N3:7个或7个以上区域淋巴结有转移。

N3a:7~15个区域淋巴结有转移。

N3b:16个或16个以上区域淋巴结有转移。

远处转移(M)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胃癌的临床分期

综合上面的综合评估,TNM三者之和数值越大,分期越晚,预后越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十种常见胃病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