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息肉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为什么会得胃癌胃癌的发病因素三
TUhjnbcbe - 2021/6/18 18:58:00

了解胃癌的发病因素,还必须了解胃癌前期变化和感染因素的相关常识。

(一)癌前期变化

所谓癌前期变化是指某些具有较强的恶变倾向的病变,这种病变如不及时予以处理,有可能发展为胃癌。大多数胃癌的发生可能历经以下过程: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组织化生或异型增生→胃癌。

癌前期变化包括癌前期状态(precancerousconditions)与癌前期病变(precancerouslesions)。

1.胃的癌前期状态

胃的癌前状态即胃癌前期疾病,是指发现在胃癌发生之前,原来患有某些疾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溃疡病、胃息肉、残胃炎及肥厚性胃炎等),常经过相当长的演变过程,患胃癌的可能性和危险性明显增加的一类疾病。

癌前疾病包括有以下几种:

(1)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病理特征为黏膜慢性炎症和腺体萎缩,并常伴有胃黏膜肠组织转化和不典型增生。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最常见的胃癌前状态,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的发生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在胃癌高发区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率显著增高。

(2)恶性贫血:

恶性贫血患者中10%发生胃癌,胃癌的发生率为正常人群的5-10倍。

(3)胃息肉:

腺瘤型或绒毛型息肉虽然占胃息肉的比例不高,癌变率却为15%-40%。直径大于2cm者癌变率更高。增生性息肉多见,而癌变率仅为1%。

(4)残胃:

胃良性病变手术后残胃发生的癌瘤称残胃癌。胃手术尤其在术后10年开始,残胃癌发生率显著上升。

(5)良性胃溃疡:

胃溃疡本身并不是一个癌前期状态,而溃疡边缘的黏膜则容易发生肠上皮化生与恶变。

(6)巨大胃黏膜皱襞症(Menetrier病):

血清蛋白经巨大胃黏膜皱襞漏失,临床上有低蛋白血症与浮肿,约10%可癌变。

2.胃的癌前期病变

癌前病变是一个病理组织学名称,是指胃黏膜的一些组织病理学变化,而这种病理组织学变化容易发生癌变,而这种病理组织学变化容易发生癌变。癌前病变包括有:胃黏膜上皮的异型增生或不典型增生等。这种病变比其他胃黏膜病变有较多机会发生胃癌。

(二)感染

1.幽门螺旋杆菌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对生长条件要求苛刻的细菌。年首次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活检组织中分离成功,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有关,可能是致病菌,能促进胃炎、溃疡的形成,并延缓其愈合。在各种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检查的阳性率以慢性活动性胃炎为多,占80%,而且多为重度胃炎。胃癌高发区的幽门螺旋杆菌不但与慢性胃炎有关,也与胃癌有关。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在胃癌发病率较高的地区,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也比较高。国外医学专家曾利用早年收集的健康人群血清库的资料,对提供血清者进行长期随访,将那些在提供血清后6-14年患了胃癌的人与健康人作了比较。发现胃癌患者的血清中抗幽门螺旋杆菌抗体阳性率(阳性表示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显著高于未发生胃癌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使胃癌发生的危险性增加3-6倍。各种研究均证实: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肿瘤研究机构,已将幽门螺旋杆菌列为诱发胃癌的第一类致癌原。

幽门螺旋杆菌寄生在胃黏膜组织中,67%-80%的胃溃疡和95%的十二指肠溃疡是由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和消化道溃疡患者的普遍症状为:食后上腹部胞胀、不适或疼痛,常伴有其他症状,如嗳气、腹胀泛酸和食欲减退等。有些患者还可出现反复发作性剧烈腹痛、上消化道少量出血等。

2.EB病*

有研究发现,在部分胃癌患者的胃癌组织中分离出EB病*颗粒,显示EB病*感染也是诱发胃癌的致病因素。但所幸EB病*引发的胃癌患者,其淋巴结转移较少,故预后较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所致的胃癌为好。

EB病*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致病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以发热、咽峡炎、肝脾肿大为特点。

本文内容参考《魏品康治胃癌》

更多“长征中医微讲堂的文章”,欢迎点击:

○传统文化中的健康密码——从“疾”、“病”、“癌”字谈起

○科普

到底是谁要了肿瘤患者的命?

○科普

人参漫谈

○科普

胃肠病患者的日常饮食调养

○科普

糖尿病患者如何科学吃南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什么会得胃癌胃癌的发病因素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