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
根据新悉尼胃炎系统和我国年颁布的《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标准,上海》,慢性胃炎主要包括两大类(基于内镜及病理诊断分类):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
其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也称慢性浅表性胃炎,它是指胃黏膜浅层出现的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因为它只局限在黏膜层的上1/3,所以此时并不能兴风作浪,但如果炎症持续不愈,病变就有可能继续发展,最终波及胃黏膜全层。
按照组织学变化,慢性浅表性胃炎到慢性萎缩性胃炎可分为四个步骤:
炎症—化生—萎缩—异型增生;
按照疾病变化:
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不典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胃癌。
而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变已经扩展至胃腺体深部,此时的腺体往往被破坏,数量减少,固有层纤维化,黏膜变薄,转换成胃癌的可能性就很大。
研究发现,萎缩性胃炎的每年癌变率为0.5%~1%,因此这种癌前疾病我们不能忽视。
二胃溃疡
胃溃疡是指胃黏膜被自身消化形成的溃疡,它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共称为消化性溃疡,不同的是胃溃疡多见于中老年,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则多见于青壮年。
小于1%的胃溃疡有可能恶变,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则一般不会发生癌变。
胃溃疡癌变多因溃疬边缘的炎症、糜烂、再生及异形增生所致,正因胃溃疡有癌变的可能性,所以我们称它为癌前疾病。
医学上胃溃疡的发作与幽门螺杆菌、药物、遗传、不良生活方式及精神因素均密切相关。
三胃息肉
胃息肉是突出于胃黏膜的良性隆起性病变,根据病理形态常将胃息肉分成腺瘤性、错构瘤性、炎症性和增生性四类,临床上绝大多数的胃息肉为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相对少见,胃息肉好发于胃体、胃窦,绝大多数直径小于2厘米。
还有一种叫做胃底腺息肉,也属于增生性息肉的范畴,其发生可能与长期服用抑酸剂有关,往往是HP阴性的标志。
增生性息肉约占胃息肉的80%以上,癌变率低,腺瘤性息肉癌变的概率较高,特别是直径大于2厘米的息肉,正因胃腺瘤性息肉有癌变可能,所以我们称其为癌前疾病。
四残胃炎
我们都知道治疗胃癌和消化性溃疡常用的外科方法就是胃大部分切除术,传统的胃大部切除范围是胃的远侧的2/3~3/4,包括胃体大部、整个胃窦部、幽门及十二指肠球部。
胃大部切除的手术方式很多,但基本可分为两大类:毕罗氏I式和II式。
毕罗氏II式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幽门括约肌功能丧失,碱性胆汁和十二指肠液反流入残胃可导致吻合口炎症,医学上称之为残胃炎,又称碱性反流性胃炎。
因为残胃黏膜在碱性胆汁作用下容易发生上皮增生,胃内低酸有利于细菌生长而加速胆汁分解,诱发致癌物的产生,所以残胃炎可导致胃癌的发生,我们称之为癌前疾病。
研究发现,毕罗氏II式胃大部分切除术后,癌变常在术后10~15年发生。
六肠上皮化生
肠上皮化生说通俗点就是,胃黏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所代替,即胃黏膜中出现类似小肠或大肠黏膜的上皮细胞。
按照肠化生细胞占胃腺体和表面上皮总面积的比例,将肠化生分为轻、中、重三级,研究表明,癌变的危险性与肠化生的程度和范围呈正相关。
因为肠上皮化生有导致癌变的危险,所以我们称其为癌前病变。
关于我们:如果您还有疑问与困扰,点击文末左下“阅读原文”在线咨询,将有专人为您解答,还可以发送“姓名+联系方式”,直接在线预约挂号。
戳阅读原文,专业在线答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