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息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肠息肉为什么要切除怎么切有没有风险 [复制链接]

1#

近来,到我院检查胃肠镜的患者非常多。

其中,很多患者检查发现有肠息肉,

且息肉多发、性状大小迥异…

息肉,听起来就让人心头一颤,

听医生建议发现息肉要立即切除,

很多朋友也表示不理解,更多的是担心:

要开刀吗?

要住院吗?

会出很多血吗?

切除后还需要注意什么呢?

今天咱们就聊聊这个话题。

1

发现息肉为什么要切除?

95%的肠癌都和肠息肉有关

肠息肉其实就是肠黏膜表面上隆起性的病变,通俗地说,是长在肠管内的一个肉疙瘩。

肠是息肉的好发部位,由于很少引起症状,也很少引起出血和梗阻,因此往往不易被发现,多数是在体检或检查其他疾病时才被发现的。及时发现并切除它,就能有效避免肠癌的发生。资料显示,80%-95%的肠癌是一步步从肠息肉(腺瘤性)演变而来的,这个过程一般需5-15年,但个体差异不同。

虽然腺瘤的癌变程度很高,但也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癌变,总的来说,肠息肉癌变遵循以下的规律:

01、数量越多,越容易癌变:

单发的腺瘤癌变率为20-30%,多发的癌变率就高达30-80%了。

02、位置与大肠癌的好发部位相符合:

直肠和乙状结肠腺瘤发病率和癌变率最高,横结肠最低。

03、年龄越大越危险:

60岁以下的癌变率为10-20%;60-69岁癌变率为15-25%;70岁以上的癌变率为30%;80岁以上为50%。

04、腺瘤越大越容易癌变:

≤1cm的腺瘤癌变率为1-2%;1-2cm癌变率为10-20%;≥2cm癌变率为30-60%。

05、病理类型:

管状腺瘤最多见,癌变率较低;绒毛腺瘤发生率低,但癌变率最高。

06、遗传和家族聚集性:

大量研究证明,如果有一人得了结直肠癌,其直系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得结直肠癌的概率是常人的2-3倍。而没有经过治疗的家族性息肉病患者,10-20年的癌变几率是%!

所以,一旦发现肠息肉,无论什么性质,都建议择机尽早切除!2

怎么切除息肉?

内镜下切除不需要开刀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现在大部分结肠息肉的切除已不需要开刀。近几十年,随着纤维内镜、特别是电子内镜的问世,内镜技术飞速发展,尤其是内镜下治疗技术发展得最快,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已是很成熟的一种治疗方法。

可以说,内镜下肠息肉切除已成为肠息肉治疗的常规方法,除了极少部分直径过大、内镜下形态明显恶变或数目过多者外,一般均可在内镜下将肠息肉完整切除。

目前,医院内镜中心已成熟开展以下三大前沿镜下微创治疗技术:

一、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简称EMR技术)

EMR术是指内镜下将病变粘膜完整切除的方法,是一种结合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注射术发展而来的一种治疗方法。手术旨在通过大块切除部分黏膜诊治黏膜病变。

该术多用于部分无蒂息肉、平坦或浅凹陷型息肉、平滑肌瘤、早期癌(部分食管、胃、结直肠早期癌)等病灶的切除,能使病变黏膜与其固有层分离,造成明显隆起,以便于将病灶作完整地切除。其优点是安全可靠,并发症少,并能增加切除的面积和深度,使部分早期胃肠癌肿病人非手术治愈成为可能。

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简称ESD)

ESD术是指在内镜下,使用高频电刀与专用器械,将胃肠道病灶(包括胃肠道早期肿瘤)与其下方正常的黏膜下层逐步剥离,以达到将病灶完整切除的目的。ESD术是由EMR术发展而来的新技术,能让更多的早期消化道癌能够在内镜下一次性完全切除,免除了开腹手术的痛苦和器官的切除。

其常应用于消化道息肉及各种癌前病变,尤其是直径2cm的病灶、消化道早期癌、粘膜下肿瘤(如平滑肌瘤、间质瘤、脂肪瘤等),通过ESD术,使病灶完整切除。其优点是能一次性完整切除病灶,避免肿瘤残留与复发,与传统的外科手术相比,前者创伤小,费用低,术后恢复快。

三、氩离子凝固术(APC,简称氩气刀治疗)

APC术是近几年在临床应用的新一代高频电刀。其工作原理是利用高频电刀提供高频、高压电流,再利用氩气的特性达到一种完善的临床效果,是一种非接触性电凝固技术。

消化内镜下APC术多用于消化道早期癌肿、良恶性狭窄、息肉、血管畸形、Barrett食管、糜烂出血性胃炎等疾病的治疗。消化内镜下APC术最大的优点是安全高效,止血迅速,术后愈合快。凝固深度的自限性,一般不超过3mm,不会出现穿孔。其操作无需接触组织,不会引起粘连,大面积迅速止血,减少时间;氩气电弧均匀、细密,形成的结痂也均匀牢固。

3

镜下切除息肉有什么优势?

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以胃肠道息肉为代表的一类胃肠疾病因为具有高度恶变的风险,所以检查一经发现,医生都倡导及时摘除。传统大开刀手术因为需要开腹,会给病人带来巨大痛苦和较长恢复周期,而且风险大、费用高而不易被患者接纳,随着内镜下微创治疗技术的发展,从而为这类疾病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思路!

所谓内镜下微创治疗,就是通过胃镜、结肠镜等内窥镜在人体内施行消化道止血和针对息肉、Barret食管、*色瘤、疣状隆起糜烂性胃炎、萎缩增生性胃炎、消化道粘膜下肿瘤、早期癌等病变手术的一种新技术。

相较于传统的外科手术,镜下微创术具有以下优势:

1、创伤小、易耐受:

既能将病变完整切除,又能保留消化道的正常机能,避免了外科手术(如开胸、开腹等大手术);

2、治疗费用更低:

一般仅为外科手术的1/3~1/2左右,甚至更低;

3、治疗时间较短,术后恢复快:

治疗大多只需十几分钟到半小时,术后患者即可下床走路,住院留观几天即可。

4

切除后要注意什么?

复查必不可少

1、息肉切除术后需休息3天,一般情况卧床,可下床大小便,每天散步2-3小时,需要强调的是卧床休息,但不代表24小时不下床,长时间卧床可导致静脉血栓并发症。3天后可恢复日常活动。1个月内不能进行负重工作及剧烈运动,避免伤口撕裂、钛夹脱落导致大出血。

2、要注意保持大便通畅,禁便秘及用力排便,防止过于用力导致创面出血及穿孔可能,有便秘病史的患者可以口服通便药物(如乳果糖口服液、聚乙二醇散等)以保持大便通畅。

3、较大息肉创面较大时需要禁食1天(具体看医生建议),一般息肉切除需要禁食2-4小时,待麻醉完全清醒及无腹痛后,可进食全流质1天。如仍无腹痛及便血情况,可过度到半流少渣饮食3天。3天后可普通饮食。忌烟酒、酸辣、油炸等刺激性食物。

4、无论何时出现突发腹痛及便鲜血、黑便、头晕等及时就医,以防穿孔及出血,必须及时处理。

5、息肉切除后根据息肉病理情况定期复查肠镜。因为肠息肉切除后,导致肠道长息肉的原因或环境没有改变,这片“土壤”还是容易长息肉的。因此,息肉切除后也不要大意,仍要定期复查,尤其是息肉数目较多、息肉大、腺瘤性息肉者更要复查肠镜!

扫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