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息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医耳诊的实质 [复制链接]

1#

《灵枢。口问》指出:“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说明耳并非孤立的单纯的听觉器官,它和全身脏腑经络有密切联系。

由于“肾开窍于耳”,所以《灵枢,本藏》更认为通过观察耳郭的大小厚薄、形态和色泽的变化,可以推断肾功能的情况,如谓耳)黑色小理者肾小。粗理者肾大。高耳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耳前居牙车者肾端正。耳偏高者肾偏倾也。”

此外,《内经》还认为耳郭之所以能以一个局部器官反应整体情况,是由于其与全身十二经脉有直接的或间接的络属关系。根据《灵枢,经脉》等篇所述,三焦经、胆经、小肠经直接循行进人耳中,胃经、膀胱经循行分布于耳的周围,大肠经通过经别与耳相连,心经、心包经、肺经、肾经、肝经、脾经虽不直接入耳,却通过经别与阳经相合面连通于耳。

其次,耳与奇经八脉也有一定联系,如阳跷脉统帅左右侧的阳经脉并循行下耳后;阳维脉像罗网一样联络全身阳经也循头人耳。由此可见,耳是人体经络经过、终止、会合的场所。

现代经絡实质和针灸临床研究都证实,针刺耳穴可诱发十二经脉的循经感传,面针刺十二经脉其感传可远达于耳,从而进一步说明耳与全身经络的密切联系。由于耳窍与整体之间有如此密切的联系,所以人体任何一一个脏腑发生病变都可通过经络反映到耳窍,引起其功能的或形态的相应变化。

现代耳郭诊断学研究资料表明,耳郭分布有丰富的神经,专门支配内脏和腺体机能活动的迷走神经在全身体表其他各处均无分布,唯独耳廓有其分布,这就说明耳穴与内脏、腺体的联系较为密切。

耳郭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有高度的敏感性,当人体发生病变时,病理性刺激通过神经系统的传导使相应耳穴发生生物电场改变和过敏、疼痛、血管紧缩、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以及立毛肌收缩等反映,各种治疗方法产生的良性刺激也主要通过神经系统的传导和体液因素的介人以双相调整的方式阻滞或抑制原有的病理冲动的恶性循环,并代之以正常的生理调节,致使病变减轻或消失。

耳诊的临床研究资料还表明,由于体内器官在耳郭的信息分布有相对固定的区域,因此当人体脏腑或躯体发生病变时,往往会在耳郭的一定区城出现病理性反应。一般说来,与头面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和对耳轮上下脚,与内脏相应的穴位多集中在耳甲艇和耳甲腔。观察耳郭穴位的局部变化,可以部分探知内在脏器病变情况。

宋为民等在研究资料中指出:耳郭能协助诊断冠心病和脑动脉硬化,阳性率分别达到81%和83%,因为冠状动脉和脑动脉硬化后,可引起耳垂局缺血和耳垂血管硬化,而使耳垂组织萎缩,此外,用耳穴诊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符合率为80%,其特征是耳部相当于十二指肠区有中等度斜形条状硬结,耳前区十二指肠区有疤痕形成,十二指区新生血管、色素沉者,或散在凹陷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