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60103/4753196.html导语: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的良性隆起病变,表面比较光滑,一般也不会引起不适的症状。胃息肉在胃镜下的检出率大概是1.1%到6.5%,大多数患者不会发展成胃癌,只有极个别会。
孙先生是去年检查出的胃息肉,当时息肉只有芝麻那么点大,而且他自己也没有感觉到明显不适,所以当时并没有直接做手术,就是开了点药。结果这一年间,孙先生直接就把息肉这事儿给忘了,依旧该吃吃该喝喝。
前段时间,孙先生突然感觉腹痛、恶心、食欲下降,医院一检查,胃里面的息肉体积变大了,甚至有癌变风险。于是孙先生在医生的安排下,终于接受了手术切除。手术很成功,医院里休养,估计再过两天就可以出院了。
胃镜检查发现息肉,怎么回事?
胃里面是不会平白无故长出息肉的,就拿孙先生为例,他在生活中经常喝酒应酬,暴饮暴食,而且作息也不规律,经常熬夜加班,这些都有可能诱发息肉增生。不过这些也仅仅是诱因,胃息肉的真正病因,可以归结为以下5点。
第1点,HP感染
HP就是我们常说的幽门螺杆菌,这是很多胃病的始作俑者。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引起慢性浅表性胃炎,而胃黏膜在长期炎症的刺激下,胃上皮细胞过度再生,就会导致胃息肉的出现,尤其是增生性胃息肉和腺瘤性胃息肉。
第2点,萎缩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很多都是从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来的,是指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的状态,如果是重度萎缩性胃炎的话,有一定的癌变率。除此之外,萎缩性胃炎还会促使患者胃上皮细胞异常增生,出现胃息肉。
第3点,长期使用PPI
PPI就是质子泵抑制剂,是一种用来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像我们经常看到的奥美拉唑就属于这一类药物,还有雷贝拉唑、兰索拉唑等。这些药物的长期服用,可能会导致人体长期处于低胃酸状态,导致胃息肉的发病率有所增加,尤其是胃底腺息肉。
第4点,胆汁反流
胆汁反流大多是幽门括约肌失调引起的,这是胃下面的“闸门”,如果这道门关不牢,十二指肠里面的胆汁就有可能通过幽门,反向流入胃,引起胆汁反流性胃炎。胆汁反流会破坏胃里面的酸性环境,并且削弱胃黏膜保护机制,从而形成息肉。
第5点,年龄、遗传
随着年龄的增长,胃功能下降,出现胃病,患上胃息肉的几率会有所增加。也有的人,出现胃息肉是受到了上一辈的影响,是基因遗传引起的,不过几率相对比较小。
所以,出现胃息肉,和很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萎缩性胃炎、长期用药、胆汁反流、年龄遗传等,再加上不良的生活习惯,共同作用下就会诱发胃息肉。出现胃息肉,大家最担心的莫过于癌变,想知道自己距离胃癌还有多远。
从息肉长成癌需要多久时间?
其实,这是没有一个明确、具体的时间的,每个人的息肉病情不同,加上治疗方案、生活习惯的差异,发展成胃癌的时间自然也不尽相同。不过,大部分胃癌患者,从息肉到胃癌,发展了两年到十几年左右。如果不及时进行手术切除,还保持不良生活习惯的话,时间还会缩短。
当然,也并非所有的息肉都会演变为癌症,我们还是可以想办法应对的。
如何预防胃息肉发展成癌症?
一)重视检查
最常见的检查莫过于胃镜治疗,在内窥镜下直接观察胃内的组织结构,这也是判断胃息肉和早期胃癌最直接安全的方式。在胃镜过程中,医生还可能会提取息肉组织样本,然后进行病理分析,以此来确定后续的治疗方案。
二)接受治疗
在内镜下切除息肉,是比较安全的治疗方式,一般腺瘤性息肉的癌变风险比较高,这个过程大概要十年左右,而切除早期息肉,就可以大大降低癌变风险。不过,患者在手术之前,还是需要做好严格检查,降低手术风险,并且术后八小时保持禁食,卧床休息,并且往后要定期复检。
三)生活护理
在生活中,需要注意饮食清淡健康,戒烟戒酒,并且避免长时间的剧烈运动,调整好作息,少生气少难过,这些都有可能影响胃功能。此外,还有注意好个人的用餐卫生,多人用餐最好选择分餐制或者使用公筷,以防幽门螺杆菌感染。
结语:胃镜检查发现息肉,和多种因素有关,需要引起重视,及时检查并且接受治疗,除此之外,还要在生活中多关心肠胃,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