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息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操作规范胶囊内镜检查术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专家彭洋             http://www.hyfdcw.com/news/59282.html
胶囊内镜全称为智能胶囊消化道内镜系统,又称医用无线内镜,是指通过口服内置摄像与信号传输装置的智能胶囊,借助消化道蠕动使之在消化道内运动并拍摄图像,胶囊排出体外后医生利用图像记录仪和影像工作站,了解患儿整个消化道的情况,从而对病情做出诊断。

胶囊内镜具有检查方便、无创伤、无导线、无痛苦、无交叉感染、不影响患儿正常活动等优点,扩展了消化道检查的视野,克服了传统插入式内镜的耐受性差、不适用于体弱和危重患儿等缺陷,可作为消化道疾病尤其是小肠疾病诊断的首选方法。

1.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及缺铁性贫血。

2.疑似克罗恩病。

3.疑似小肠肿瘤。

4.监控小肠息肉综合征的发展。

5.疑似或难以控制的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如乳糜泻)。

6.不明原因的腹痛、腹胀、腹泻怀疑小肠疾病者。

7.检测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小肠黏膜损害。

1.绝对禁忌证无手术条件或拒绝接受任何腹部手术者(一旦胶囊滞留或无法通过肠道而需要手术取出时)。

2.相对禁忌证①已知或怀疑有胃肠道梗阻、狭窄及瘘管形成者;②吞咽障碍者;③年龄过小,胶囊吞入或置入困难者;④心脏起搏器或其他电子仪器植入者。

1.患儿准备①饮食准备:一般患儿检查前2天进流食,检查前1天晚上8点后禁食;②肠道清洁准备:检查前1天口服乳果糖15~30ml,饮水,观察排出的大便接近清水样;③消除肠道气泡:在胶囊内镜吞服前30分钟,服用消泡剂(如西甲硅油乳剂)。

2.器械准备胶囊内镜、图像记录仪、影像工作站。

3.检查前准备①确认患儿家长已经签署胶囊内镜检查知情同意书;②确认患儿肠道准备完成(排出清水样大便3~4次);③确认记录仪充满电。

1.检查者穿戴图像记录仪。

2.打开影像工作站和记录仪电源,通过连接线连接记录仪和影像工作站,登录影像工作站软件,进入系统,建立受检患儿信息档案。按照系统界面,输入受检患儿信息。

3.吞服胶囊打开胶囊包装,取出胶囊。观察记录仪指示灯闪烁正常后,让患儿将胶囊放入口腔,饮水少许吞下。对不能吞下者,可在内镜辅助下送入食管,并可继续送过幽门到十二指肠。

4.检查过程中实时监控胶囊通过幽门前,应对胶囊运行实时监控。如果吞入胶囊2小时后不能通过幽门即胶囊滞留于胃内超过2小时者,可经胃镜辅助推送胶囊至十二指肠。当胶囊进入十二指肠后,患儿可取下连接线自由活动。

5.下载图像数据检查结束,取下图像记录仪,按照工作站提示下载数据保存于电脑中建立的受检患儿病历资料中。

1.无力吞咽或误吸吞咽功能障碍是胶囊内镜检查的相对禁忌证,与吞咽胶囊相关的可能并发症包括无力吞咽或误吸,胶囊内镜进入气道,一般患儿可在极短时间内迅速咳出胶囊,无任何临床症状,或仅有轻微呼吸困难。

怀疑胶囊滞留在气道内可进行胸片或气管镜检查,取出胶囊。所以检查前要评估患儿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吞咽困难。对无法吞咽胶囊或误吸风险高的患儿,可通过胃镜协助推送至消化道。

2.胶囊内镜滞留胶囊在体内留存时间超过2周仍未排出体外者,或必须采取干预措施(如内镜或手术)才能取出胶囊者,称为胶囊滞留,发生率为1%~2%,也有报道高达13%。多数患儿无临床症状,少数可出现腹痛、腹胀、恶心。

①胶囊内镜在肠内滞留,未发生肠梗阻且无临床症状者,可随访观察,不必马上取出;②如果患儿胃肠运动功能差,胶囊内镜滞留但无肠梗阻征象时,可予药物干预,如促胃肠动力药(小剂量红霉素、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等);③胶囊内镜肠内滞留发生肠梗阻时,依据情况可采用双气囊小肠镜或外科手术,尽快取出胶囊。

检查结束后,受检患儿在胶囊排出体外前,每天需要观察大便,确认胶囊是否排出。若胶囊1周以上未排出者应告知医生。

1.吞服胶囊前注意营造轻松愉快的环境,避免受检患儿精神紧张,导致喉肌痉挛,吞服胶囊失败。

2.检查前30分钟口服消泡剂可以改善近段小肠黏膜的清晰度。

3.右侧卧位有利于胶囊透过幽门,胶囊滞留于胃内超过2小时,可以经胃镜辅助推送至十二指肠。

4.整个检查过程中,不能脱下穿戴在身上的记录仪,不能移动记录仪的位置。

5.整个检查过程中,不要接近强电磁波信号源,以免造成信号干扰。

6.检查过程中应避免剧烈运动。

7.检查过程中可进食少量干食,出现饥饿感时,可饮用少量糖水或静滴葡萄糖。

来源:人卫儿科学

免责声明

★我们尊重原创!本平台部分文章、图片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让更多人获得健康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或版权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

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别忘了动动手指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您的朋友圈!也可以在文末点一点“在看”,和更多朋友分享你的观点哟~

欢迎向我们投稿或推荐优秀文章,将优秀文章与更多的同行分享、交流。

联系张先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