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息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十四经穴位详解14 [复制链接]

1#

人体经络穴位详解

一、督脉

人体奇经八脉之一。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督脉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故称为“阳脉之海”。主生殖机能,特别是男性生殖机能。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后行于腰背正中,循脊柱上行,经项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再回出上至头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唇系带处(见图)。

本经脉腧穴有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共28穴。

本经穴,1名1穴,计28穴,分布于头、面、项、背、腰、骶部之后正中线上。主治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运动系统病症,以及热性病症和本经所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印堂素髎水沟兑端龈交。

(1)长强DU1Chángqiáng

[别名]穷骨,橛,气之阴郄,胸之阴郄,气郄,尾骨,尾翠骨,尾闾,骶上方,骶端,骨骶,龟尾,龙虎,尾蛆骨,骶骨,曹溪路,三分闾,河车路,朝天,上天梯),尾骨下穴,脊骶端,下极。

[定位]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跪伏取穴。

[解剖]在肛尾膈中;有肛门动、静脉分支,棘间静脉丛之延续部;布有尾神经及肛门神经。

[主治]长强穴主要用于前后二阴及神志疾患等:如女阴瘙痒,阴囊湿疹,前列腺炎,遗精,阳痿,小便*闭,痔疾,脱肛,肠炎,痢疾,便秘,便血,精神分裂症,脊强,瘛疭,小儿囟陷,腰脊部疼痛,尾骶部疼痛,痔疮,遗尿,腹泻,泄泻,癔症,癃闭,淋证,小便难,阴部湿痒,呕血,疝气,癫狂痫,洞泻,大小便难,癔病,腰神经痛等。

[配伍]配二白、阴陵泉、上巨虚、三阴交治痔疮(湿热下注型);

配二白、阴陵泉、上巨虚、三阴交治痔疮(湿热下注型);

配精官、二白、百会(灸)治脱肛、痔疮;

配承山,有清热通便、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治疗痔疾、便秘、治久痔;

配小肠俞,有行气通腑、分清泌浊的功效,可以治疗大小便困难、淋症;

配身柱,有行气通督的功效,能治疗脊背疼痛,治小儿惊痫。;

配百会,有通调督脉、益气升阳的功效,能治脱肛、头昏。

配百会、气海治脱肛。

配百会,有通调督脉,益气升阳的作用,主治脱肛,头昏。

配腰奇治癫痫。

配百会、脐中,治脱肛。

配命门,治赤白痢。

配大肠俞、承山、百会,治脱肛。

[刺灸法]斜刺,针尖向上与骶骨平行刺入0.5~1寸,先进针至皮下,再与骶骨平行斜向刺入,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肛门和尾骶部,有时针感沿督脉向上传至腰部。

也可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注意:针刺长强时不得刺穿直肠,以防感染。

[灸法]艾炷灸~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一般不灸。

[按摩]正坐,上身前俯,一手伸到臀后,用中指用力揉按长强穴,每天早晚各揉按1~分钟,可治疗便秘、痔疮、脱肛,并迅速止泻。

(2)腰俞DU2Yāoshū

[定位]在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

[解剖]在骶后韧带、腰背筋膜中;有骶中动、静脉后支,棘间静脉丛;布有尾神经分支。

[主治]腰俞穴主要用于治疗腰腿及两阴等疾患:如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盆腔炎,月经不调,带下赤白,遗尿,癃闭,尿路感染,尿血,泄泻,便血,痔疾,癫痫,痔疾,麻木不仁,腹痛,腹泻,痢疾,痔疮,脱肛,便秘,带下,经闭,遗精,淋浊,腰脊痛,足清冷麻木,温疟汗不出,下肢萎痹,腰骶神经痛,过敏性结肠炎,淋病等。

[配伍]配长强治腹泻不止。

配次髎、中极、关元治盆腔炎。

配长强、膀胱俞、气冲、上髎、下髎、居髎,有通经活络,散寒止痛的作用,主治腰痛、髋胯痛。

配环跳,有温经通络的作用,主治冷风冷痹,髋部寒痛。

配照海,有益肾调经,行气活血的作用,主治经闭,经少,小腹胀坠。

配悬钟,有强筋壮骨的作用,主治足痹不仁,足痿软不用。

配百会、大肠俞、承山,治脱肛。

配大椎、身柱、神门,治癫痫。

配环跳,治冷风冷痹。

配委中、涌泉、小肠俞、膀胱俞,治腰脊强痛。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腰骶部;

艾条灸5-15分钟,腰俞穴,艾炷灸-7壮。

[按摩]正坐,一手伸到臀后,用中指用力揉按腰俞穴,每天早晚各揉按1~分钟,可治腹泻等肠腑疾病,以及月经不调等。

()腰阳关DUYāoyángguān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腰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

[主治]腰阳关穴主治前阴及腰腿疾患:如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功能性子宫出血,睾丸炎,遗精,阳痿,肾下垂,膀胱麻痹,脊髓炎,腰骶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慢性肠炎,腰骶疼痛,破伤风,麻木不仁,膝肿不可屈伸,带下,淋浊,便血,痢疾,下腹满胀,疝气,下肢麻痹,腰骶神经痛,类风湿病,小儿麻痹,盆腔炎等。

[配伍]配腰夹脊、秩边、承山、飞扬治坐骨神经痛、腰腿痛;

配膀胱俞、三阴交治遗尿、尿频。

配太冲穴治脊强反折、抽搐;

配膀胱俞穴(灸)、长强穴、气冲穴、上髎穴、下髎穴、居髎穴治腰脊冷痛。

配肾俞穴、次髎穴治腰脊痛、四肢厥冷、小便频数。补腰阳关、肾俞、次髎、泻委中治腰脊痛、四肢厥冷、小便频数;

配委中、肾俞、大肠俞治疗腰痛。

配次髎、中髎、关元、中极、曲骨治疗膀胱麻痹[2]。

命门、悬枢、有行气通经、温阳散寒的作用,主治多发性神经炎。

配肾俞、次髎、委中,有温经散寒,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寒湿性腰痛、腿痛。

配关元、次髎、三阴交,治阳痿、遗精、月经病、带下。

配肾俞、环跳、足三里、委中,有行气止痛,温经散寒的作用,主治坐骨神经痛,下肢痿软无力。

配肾俞、环跳、委中、足三里治坐骨神经痛。

配肾俞、环跳、次髎、委中,治腰腿痛、下肢痿痹。

[刺灸法]一般直刺0.5~1寸,向上微斜刺0.6~1寸,局部酸胀,深刺时可有麻电感向两下肢放散;

注意:刺椎间腧穴有麻电感时应立即拔针或停止深刺。

艾炷灸~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按摩}左手或右手握拳,以食指掌指关节突起部揉按腰阳关穴~5分钟,可治腰膝酸痛、阳痿、早泄等。

()命门DUMìngmén

[定位]在腰部,腰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命门穴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弓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二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一腰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一腰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命门穴主要用于腰脊、肝肾疾患等:如腰脊神经痛,脊柱炎,急性腰扭伤,小儿麻痹后遗症,前列腺炎,遗精,阳痿,早泄,盆腔炎,子宫内膜炎,赤白带下,肾炎,肾盂肾炎,小便不利,遗尿,白浊及贫血,神经衰弱,头晕耳鸣,小儿惊痫,月经不调,痛经,带下,胎屡堕,尿频,泄泻,便血,痔疮,脱肛,头痛,头晕,耳鸣,失眠,癫痫,瘛疭,腰痛,脊强反折,下肢痿痹,小儿惊厥,恶寒,汗不出,疟疾,水肿,疝气,腰脊强痛,手足逆冷,久泻,痔血,小儿发痫,下肢萎痹,虚损腰痛,寒热疟,胃下垂,肾功能低下等。

[配伍]配肾俞、太溪治遗精、早泄、腰脊酸楚、足膝无力、遗尿、癃闭、水肿、头昏耳鸣等肾阳亏虚之症;

配百会、筋缩、腰阳关治破伤风抽搐;灸命门、隔盐灸神阙治中风脱症;

配关元、肾俞、神阙(艾灸)治五更泄;补命门、肾俞、三阴交治肾虚腰痛;泻命门、阿是穴、委中、腰夹脊穴治腰扭伤痛和肥大性脊柱炎;

配十七椎、三阴交治痛经(寒湿凝滞型)(艾灸);

配大肠俞、膀胱俞、阿是穴(灸)治寒湿痹腰痛。

配肾俞,有调补肾气的作用。治小便频数,老年腰痛。

配灸百会、关元、三阴交、中髎治遗尿。

配膀胱俞、肾俞、水道治肾炎。

配大椎、膈俞、曲池、足三里治缺铁性贫血。

配天枢、气海、关元,有温肾健脾的作用,主治肾泄、五更泄。

配百会、关元,治遗尿、尿频。

配肾俞、气海、然谷,有补益肾气,固涩精关的作用,主治阳痿,早泄,滑精。

配灸肾俞、气海、然谷、关元、上髎、次髎,治阳痿、遗精。

配肾俞,治老者便多。

配肾俞、环跳、委中,治腰背痛。

[刺灸法]一般直刺或向上斜刺0.5~1.0寸,局部有酸胀感,深刺时可有麻电感向臀及下肢放散。

注意:刺椎间腧穴有麻电感时应立即拔针或停止深刺。

艾炷灸~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作为强壮保健穴,常用温灸法或瘢痕灸法。

[按摩]每天按摩命门穴分钟,可治疗阳痿、遗精、月经不调、四肢冷等疾病。

(5)悬枢DU5Xuánshū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腰动脉后支及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腰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悬枢穴主要用于脾胃及腰背疾患等:如脾胃虚弱,胃痛,腹胀,腹痛,水谷不化,肠鸣,泄泻,痢疾,急性胃肠炎,腰脊强痛,腰肌筋膜炎,脱肛,不得俯仰,奔豚,疝气,腰背神经痉挛,胃肠神经痛,胃下垂,肠炎等。

[配伍]配委中、肾俞治腰脊强痛;

配足三里、太白治完谷不化、泄泻。

配足三里、内关治急性胃痛。

配天枢、气海治泄泻。

配肾俞治腰痛。

配天枢、中脘,有化积通腑的作用。治食积腹胀。

配天枢、足三里,治泄泻、痢疾。

配肾俞、委中,有温经通络的作用。治腰痛、腿痛。

[刺灸法]一般直刺0.5~1.0寸或向上微斜刺0.5~1寸,局部有酸胀感,深刺时有触电感向两下肢放散。

注意:刺椎间腧穴有麻电感时应立即拔针或停止深刺。

艾炷灸~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按摩]常按揉悬枢穴,可治腹胀、腹泻、消化不良、腰背部疼痛等胃肠疾病。

(6)脊中DU6Jìzhōng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十一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十一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脊中穴主要用于脾胃及腰脊疾患:如急性胃肠炎,腹胀,腹泻,呕吐,胃溃疡,胃神经痛,小儿痢下赤白,*疸,肝炎,腰脊强痛,小儿疳积,风痫癫邪,精神分裂症,泄泻,癫痫,脱肛,腰脊强痛,胃痛,不嗜食,反胃,吐血,痢疾,便血,痔疮,不得俯仰,腹满,感冒,增生性脊椎炎,胃肠功能紊乱等。

[配伍]配足三里、中脘治腹胀胃痛;

配上巨虚、下巨虚治腹泻痢疾;

配鸠尾、大椎、丰隆治癫痫;

配至阳、阳陵泉、胆俞治*疸。

配肾俞、太溪治腰膝痛;

配中枢、足三里、悬枢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配涌泉治癫痫。

配肾俞、命门、中膂俞、腰俞,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腰闪挫疼痛。

配足三里,有补益气血的作用,主治眼暗,头昏。

[刺灸法]斜刺0.5~1寸,局部有酸胀感,深刺时有触电感向两下肢放散。

注意:脊中穴不宜针刺过深,以防刺伤脊髓。

刺椎间腧穴有麻电感时应立即拔针或停止深刺。

艾炷灸脊中穴-5壮;或艾条灸脊中穴5-10分钟。

[按摩]用拇指指腹常按揉脊中穴,可治腹胀、腹泻、痔疮、脱肛、便血等肠腑病症。

(7)中枢DU7Zhōngshū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0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十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十胸神经后支之内侧支。

[主治]中枢穴主要用于脊背、脾胃疾患等:如腰痛脊强,胃脘痛,食欲不振,呕吐,发热,*疸,胃炎,肝炎,胆囊炎,视力减退,腹满,腰脊强痛,胃痛,不欲食,腹胀满,腰背疼痛,不能俯仰,发热恶寒,腰背痛,寒热,感冒,腰背神经痛,视神经衰弱等。

[配伍]配命门、腰眼、阳陵泉、后溪治腰脊痛。

配命门穴、腰眼穴、阳陵泉穴、后溪穴:治腰脊痛。

配脾俞、胃俞,可健脾和胃,主治腹满、饮食不振。

配委中、肾俞,可补肾强腰、通经止痛,主治腰痛、脊强。

配脊中、悬枢、至阳、筋缩、足三里,治消化系统疾患。

配脊中、命门,治小儿腰以下软瘫。

配天突,有温阳行气,活血散瘀的作用,主治背与心相控而痛,胸闷气急。

配中脘、足三里,有理气和中,散寒止痛的作用,主治腹满不欲食,胸腹冷痛。

[刺灸法]斜刺0.5~1寸,局部有酸胀感,深刺时有触电感向两下肢放散。

注意:中枢穴不宜针刺过深,以防损伤脊髓。

刺椎间腧穴有麻电感时应立即拔针或停止深刺。

艾炷灸~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常按揉中枢穴,可治腰背疼痛、呕吐、腹胀、胃痛、食欲不振等脾胃疾病。

(8)筋缩DU8Jīnsuò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九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九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筋缩穴主要用于心肝及脊背疾患:如心痛,癫痫,神经衰弱,癔病,精神病,腰脊神经痛,强直性痉挛,肝炎,胃炎,胆囊炎,抽搐,小儿惊痫,瘛疭,胃痛,*疸,脏躁,腰背痛,脊强,眩晕,两目上翻,手足不收,四肢拘挛,背强,胃痉挛等。

[配伍]配角孙、瘛脉治小儿惊痫、瘛疭、角弓反张;

配通里治癫痫;

配大椎、人中治小儿惊痫。

配悬枢、脊中、中枢治胃痉挛。

配曲骨、阴谷、行间,有清热化痰的作用,主治癫痫。

配水道,有温通阳气,散寒止痛的作用,主治脊强,腰痛寒痛。

配太冲、合谷,治抽搐。

配中渚、阳陵泉,治脊背强痛。

配太冲、百会,治眩晕。

配印堂、鸠尾、腰奇,治癫痫。

[刺灸法]一般针尖微向上斜刺0.5~1.0寸,局部酸胀。

注意:筋缩穴不宜针刺过深,以防刺伤脊髓。

刺椎间腧穴有麻电感时应立即拔针或停止深刺。

艾炷灸~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经常点揉筋缩穴,可治腰椎间盘突出、筋脉拘挛、小儿抽动症、癫痫等症。

(9)至阳DU9Zhìyáng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七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七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至阳穴主要用于胸肺、肝胃疾患等:如胸胁胀词,咳嗽气喘,腹背相引痛,腰背强痛,四肢重痛,疟疾,咳嗽,气喘,*疸,胸胁胀闷,脊背强痛,胸胁胀痛,胃痛,胃寒不能食,腹痛,肠中鸣,脊强,腰背疼痛,少气懒言,身体羸瘦,背痛,现代又常用至阳穴治疗肝炎,胆囊炎,支气管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胆道蛔虫症,胃下垂,带状疱疹,胃肠炎等。

[配伍]配曲池、阳陵泉、脾俞治*疸;

配天枢、大肠俞治腹胀、肠鸣、泄泻;

配内关、神门治心悸、心痛。

配列缺治咳嗽胸痛。

配肝俞、脾俞、阳陵泉、足三里治传染性肝炎。

至阳透胆俞可治胆道蛔虫症。

配阳陵泉、日月,有疏肝利胆,清热止痛的作用,主治胁肋痛,*疸,呕吐。

配心俞、内关,有宽胸利气,温阳通络的作用,主治心律不齐,胸闷。

配内关、足三里、中脘,治胃病。

配天突、太渊,治咳喘。

配中渚、委中,治腰背痛。

配阳陵泉、日月,治胁肋痛。

透胆俞,治胆道蛔虫病。

[刺灸法]

向上斜刺0.5~1寸,局部酸胀,可向下背或前胸放散。

注意:至阳穴不宜针刺过深,以防刺伤脊髓。

刺椎间腧穴有麻电感时应立即拔针或停止深刺。

艾炷灸~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用按摩槌敲打刺激至阳穴,每次~5分钟,可即时缓解心绞痛、胃痛和腹痛症状。

(10)灵台DU10Língtái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六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六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灵台穴主要用于胸肺、脊背和外科疾患等:如咳嗽气喘,身热,脊背强痛,痈疽,疔疮,胸胁胀满,胃痛,疟疾,咳嗽,气喘,疗疮,气喘不得卧,背痛,项强,疔疮,现代又用灵台穴治疗支气管炎,哮喘,肺炎,肺结核,胆道蛔虫症,蜂窝织炎等。

[配伍]配陶道、内关治间日疟;

配阳陵泉、支沟治胸胁痛;

配身柱、至阳治背痛;

配胆俞、阳陵泉、太冲治*疸。

灵台配合谷、委中,有清热解*的作用,主治疔疮,风疹。

灵台穴配委中点刺放血治疗疮、丹*。

灵台配合谷(泻法)、委中(放血),本穴针刺拔罐,治疗疮。

灵台穴单刺或配阳陵泉治胆道蛔虫症。

灵台配阳陵泉,有疏肝理气的作用。治胸胁疼痛、胆道蛔虫病。

灵台配陶道、内关,治间日疟。

[刺灸法]一般针尖微向上斜刺0.5~1.0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下背或前胸放散。

注意:灵台不宜深刺,以防损伤脊髓。

刺椎间腧穴有麻电感时应立即拔针或停止深刺。

艾炷灸~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11)神道DU11Shéndào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五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五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神道穴主要用于心神及外感疾患等:如心痛,惊悸,神经衰弱,癔病,小儿惊痫,瘈疭,心脏病,身热汗出,咳嗽气喘,风寒汗不出,疟疾,项强背痛,肋间神经痛,心悸,健忘,咳嗽,脊背强痛,怔忡,气喘,失眠,癫痫,目痛,视物不明,头痛,腰脊强痛,肩背痛,发热,中风不语,心惊,咳喘,小儿风痫,增生性脊椎炎,心脏神经官能症等。

[配伍]配神门治健忘惊悸;

配百会、三阴交治失眠健忘、头晕、小儿惊风、痫症;

配心俞、厥阴俞、内关、通里、曲泽治胸痹。

配心俞治癫痫。

配神门、三阴交治失眠、健忘。

配关元治头痛、身热、寒热往来。

配少海,有行气清热养心的作用,主治心悸,多梦。

配幽门、列缺、膏肓俞,治健忘。

配心俞,有宁心安神的作用。治风痫、神昏。

[刺灸法]一般针尖微向上斜刺0.5~1.0寸,局部酸胀,有时可扩散至下背或前胸部。

注意:神道穴不宜深刺,以防损伤脊髓。

刺椎间腧穴有麻电感时应立即拔针或停止深刺。

艾炷灸~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用双手中指指腹互相叠加,用力揉按神道穴~5分钟,可缓解心脏供血不足,治疗心绞痛、心脏不适。

(12)身柱DU12Shēnzhù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三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三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身柱穴主要用于胸肺、外感及心神疾患等:如咳嗽,气喘,肺炎,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百日咳,感冒,身热头痛,癫,狂,痫症,小儿抽搦,惊厥,神经衰弱,癔病,胸脊强痛,脊背强痛,胸中热,瘛疭,中风不语,腰脊强痛,疔疮发背,身热,疔疮,癔病,喘息,小儿风痫等。身柱穴对小儿有强身保健作用。

[配伍]配水沟、内关、丰隆、心俞治癫狂痫;

配风池、合谷、大椎治肺热、咳嗽;

配灵台、合谷、委中(泻法)治疔*。

配大椎、肺俞治慢性支气管炎。

配大椎、风门治百日咳。

配关元、足三里(灸)治佝偻病。

配陶道、肺俞、膏肓俞,有补阳育阴的作用,主治虚损五劳七伤。

配本神,有行气疏风的作用,主治头痛,目眩,癫疾。

配大椎、腰奇,治癫痫。

配大椎、肺俞、风门,治咳嗽。

配神门、行间,治癫狂,痫证。

配中渚、水沟,治腰脊强痛。

[刺灸法]一般针尖微向上斜刺0.5~1.0寸,针刺时有酸胀感,向下或向两肩、两上肢扩散,甚至向全身发散。

注意:身柱穴不宜深刺,以防损伤脊髓。

刺椎间腧穴有麻电感时应立即拔针或停止深刺。

艾炷灸~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按摩]用中指指尖揉按身柱穴,有刺痛感为宜,每次揉按~5分钟,可治气喘、感冒、咳嗽、肺结核,以及因咳嗽导致的肩背疼痛等疾病。

常按揉捶击身柱穴,可保健强身。

(1)陶道DU1Táodào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一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一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陶道穴主要用于外感及心神等疾患:如头项强痛,恶寒发热,胸痛,神经衰弱,癔病,骨蒸潮热,盗汗,肺结核,脊强汗不出,疟疾,头痛,热病,脊强,咳嗽,气喘,癫狂,痫证,瘛疭,脊项强痛,角弓反张,脊背酸痛,目眩,虚劳,精神分裂症,脊项强急,颈肩部肌肉痉挛,感冒,颈椎病等。

[配伍]配丰隆、水沟、神门、心俞治癫狂痫;

配大椎、间使、后溪治疟疾;

配合谷、曲池、风池治外感发热;

配肾俞、腰阳关、委中治胸背痛。

配腰奇、人中、内关、丰隆治癫痫。

配大椎、阴郄治虚热。

配神堂、风池,有祛风散寒的作用,主治洒淅寒热,颈项强痛,头昏头痛。

配肺俞,有清热宣肺的作用,主治咳嗽喘疾。

配灸身柱、肺俞、膏肓,冶虚损五劳七伤。

配风池、支沟,治头项强痛。

配间使、内关、大椎、曲池,治疟疾。

配腰奇、水沟、内关、丰隆,治癫痫。

配风门、身柱、至阳、后溪,治头顶、脊背强痛。

[刺灸法]一般微向上斜刺0.5~1.0寸,针刺时有酸胀感,向下或向两肩、两上肢扩散,甚至向全身发散。

注意:刺椎间腧穴有麻电感时应立即拔针或停止深刺。

艾炷灸~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按摩]陶道穴是一个能让人快乐的穴位,常按可使人心情安静踏实,精神得到愉悦。

(1)大椎DU1Dàzhuī

[定位]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颈横动脉分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八颈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大椎穴主要用于外感,虚劳及心神疾患等:如感冒,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疟疾,咳嗽,喘逆,胸背疼痛,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骨蒸潮热,盗汗,五劳七伤,神经衰弱,癫狂,痫症,中暑,呕吐,霍乱,*疸,风疹,腰脊强,角弓反张,血液病,热病,气喘,肩背痛,腰脊强痛,发热,肩颈疼痛,肺胀胁满,小儿惊风,颈肩部肌肉痉挛,落枕,小儿麻痹后遗症,小儿舞蹈病等。大椎穴有强身防病作用。

[配伍]配肺俞治虚损、盗汗、劳热;

配间使、乳根治脾虚发疟;

配四花穴治百日咳(双膈俞、双胆俞);

配曲池预防流脑;

配合谷治白血球减少;

配足三里、命门提高机体免疫力;

配大椎、定喘、孔最治哮喘;

配曲池、合谷泻热;

配腰奇、间使治癫痫。

配曲池、风池治流感。

配风门、肺俞、膻中(麦粒灸)治哮喘。

配少商放血、合谷可退热。

配足三里、曲池、三阴交、脾俞治白细胞减少症。

配腰俞,有通督行气,清热截疟的作用,主治疟疾。

配合谷、中冲,有解表泻热的作用,主治伤寒发热,头昏。

配长强,有通调督脉的作用,主治脊背强痛。

配曲池、鱼际、外关、合谷、太阳、风池,治外感发热头痛。

配脊中、腰阳关,治腰背痛。

配后溪、间使透支沟,灸大椎,治疟疾寒热。

配风池、后溪、水沟、申脉,治小儿惊风。

配定喘、风门、肺俞、丰隆,治咳喘。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进针宜缓,勿刺太深,忌大幅度提插,其酸胀或麻电感可向脊柱下方或上方颈部传导。

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注意:

(1)针感到达前胸、胁部、腰部,甚至到达上、下肢时,不要再行提插手法,针感不要重复出现,不然轻则留有热痛,上、下肢无力,尿潴留,重则全身瘫痪。如若出现针感重复并留有后遗症,则应及时消除不良反应。消除的方法:针感出现于某经,就取该经郄穴予以治疗。例如,手少阳三焦经有针感重复出现,留有热痛,活动不便,就取会宗予以治疗;下肢针感重复出现,下肢酸软无力者,取梁丘、外丘治疗,腰部取环中治疗。

(2)大椎针感反应较强,对一般虚弱患者,针刺不要过深,热补凉泻手法要轻,时间要短,若患者出现心悸、头晕、出汗,

应及时采用巨阙、水沟、太阳予以治疗,以消除不良反应。

()出现全身颤颤感时,应立即拔针,

不宜行施任何针刺手法及补泻手法,否则会导致尿潴留。

()对癫痫患者,针刺方向与针感不宜向上,更不能到达头部,否则会引起癫痫频繁发作,进而恶化。

艾炷灸~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按摩]按揉大椎穴,可治颈项疼痛,在大椎拔罐20~0分钟,可治感冒、头痛、咳嗽、气喘。

(15)哑门DU15Yǎmén

[定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1颈椎下。

[解剖]在项韧带和项肌中,深部为弓间韧带和脊髓;有枕动、静脉分支及棘间静脉丛;布有第三颈神经和枕大神经支。

[主治]哑门穴主要治疗口舌、头项、神志疾患等:如音哑,重舌,言语涩滞,舌缓不语,暴喑,舌强不语,失语,聋哑,咽喉肿痛,头风头痛,颈项强急,项后痛,脊强反折,中风,脑性瘫痪,大脑发育不全,癫狂痫,头痛,项强,瘛疭,癔症,精神分裂症,脊强反折,暴瘖,舌骨肌麻痹,脑膜炎,脊髓炎等。

[配伍]泻哑门、听会、外关(或中渚)、丘墟治高热或疟疾所致耳聋;

配人中、廉泉治舌强不语、暴喑、咽喉炎;

配风池、风府治中风失语、不省人事;

配劳宫、三阴交、涌泉等九穴为回阳九针,可以开窍醒神治昏厥;

配脑户、百会、风池、太溪、昆仑、肾俞治大脑发育不全;

针哑门、肾俞、太溪治疗贫血。

配廉泉、耳门、听宫、听会、翳风、合谷治聋哑。

配风府治角弓反张。

配人中、后溪或配水沟、大椎、腰奇,治癫痫或配百会、人中、丰隆、后溪治癫狂、癫痫。

配关冲,有通阳开窍的作用,主治舌强不语。

配风府、合谷,有醒脑开窍的作用,主治喑哑。

配通天、跗阳,有散寒去湿的作用,主治头重痛。

配水沟、足三里、大钟,治痴呆。

配阳谷、腕骨、带脉、劳宫,治瘛疭、指掣痛。

配涌泉、关冲、风府,治中风舌缓、暴喑不语。

[刺灸法]伏案正坐位,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

(16)风府DU16Fēngfǔ

[定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

[解剖]在项韧带和项肌中,深部为环枕后膜和小脑延髓池;有枕动、静脉分支及棘间静脉丛;布有第三颈神经和枕大神经支。

[主治]风府穴主要用于治疗外感,神志以及头项、口鼻等部位病症:如流行性感冒,神经性头痛,颈项强痛,目眩,鼻塞,鼻衄,咽喉肿痛,暴瘖,中风舌急难言,精神分裂症,脑萎缩,延髓麻痹,高血压,头痛,项强,眩晕,失音,癫狂,中风,痫证,癔症,中风不语,舌缓不收,目痛,聋哑,背痛,呕吐,*疸,下肢诸疾,半身不遂,颈项强急,颈项部神经、肌肉疼痛等。

[配伍]配腰俞治足不仁;

配昆仑治癫狂、多言;

配二间、迎香治鼽衄;

配金津、玉液、廉泉治舌强难言。

配风门、风池、列缺、合谷、复溜治风寒感冒。

配后溪治后头痛。

配阳谷治目妄视、狂走。

配风市,有疏风通络的作用,主治寒伤肌肤经络。

配肺俞、太冲、丰隆,有理气解郁的作用,主治狂躁奔走,烦乱欲死。

配风池、水沟、太冲、合谷,治小儿惊风。

配大椎、本神、身柱、腰奇,治癫痫。

配百会、太阳、风池、昆仑,治头痛。

配承浆、天柱,治头项强痛。

配哑门、廉泉,治中风舌缓、暴喑不语。

[刺灸法]伏案正坐位,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

针尖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深度应根据患者颈围的粗细掌握,一旦出现肢体麻电感应立即退针,不可再行提插刺激。

注意:

禁深刺。

针尖不可向上,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误伤延髓。

不可深刺,以免伤及深部延髓。

由于针尖向上深刺易入枕骨大孔,因此,针刺时以针尖朝向口与鼻尖方向较为安全。本穴深刺时一般有两个阻力感,第一个阻力感来自项韧带,然后是落空感,第二个阻力感是硬脊膜。操作时要特别注意针尖不要穿过硬脊膜,以防刺伤延髓。

一般不灸。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此穴禁灸,诸风穴多忌灸,以火入风穴则走窜愈烈也。犹炉灶之火,得风则旺也,慎之为要。

[按摩]双手拇指指尖相互叠加向下,用指腹揉按风府穴,有酸痛、胀麻的感觉,每次揉按1~分钟,可治风邪而致伤风感冒、发热、鼻塞等疾病。

(17)脑户DU17Nǎohù

[定位]在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风府上1.5寸,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处。

[解剖]在左右枕骨肌之间;有左右枕动、静脉分支,深层常有导血管;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主治]脑户穴主要用于治疗头面、眼目等部位及神志疾患:如风眩头痛,头重项强,面赤,音哑,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痉挛,视物不清,目*,瘿瘤,头痛,头晕,项强,失音,头重风眩,面痛,面肿,目赤目痛,不能远视,喑不能言,舌本出血,癫狂,痫证,瘛疭,颈项强痛,失眠,枕神经痛,头重,面赤目*,眩晕,视神经炎等。

[配伍]配通天、脑空治头重痛;

配人中、太冲、丰隆治癫狂痫。

配人中、廉泉、涌泉治喑不能言。

配肝俞、太阳、睛明、太冲治眼痛。

配通天、脑空,有行气去湿的作用,主治头重痛。

配胆俞,意舍、阳纲,有疏肝泄胆、清热去湿作用,主治目*、胁痛,食欲不振。

配通天、消泺、天突,有行气散结的作用,主治瘿瘤。

配通天、昆仑、后溪,治头痛。

配听会、风府、听宫、翳风,治骨酸、眩狂、瘛疭、口噤、喉鸣沫出、喑不能言。

配风池、支沟、中渚、足临泣,治偏头痛。

配胆俞、意舍、阳纲,治目*。

配大椎、腰奇、后溪,治癫痫。

[刺灸法]一般沿皮刺0.5~0.8寸,局部酸胀。

艾条灸5~10分钟。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禁灸,灸之令人哑。

[按摩]揉按脑户穴~5分钟,可有效缓解工作或心理压力引起的头痛。

(18)强间DU18Qiángjiān

[定位]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寸(脑户上1.5寸)。

[解剖]在浅筋膜、帽状腱膜中;有左右枕动、静脉吻合网;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主治]强间穴主治头目、神志疾患等:如头痛,目眩,耳源性眩晕,口歪,颈项强痛,枕神经痛,失眠,神经衰弱,精神病,烦心,失眠,癫狂,痫证,瘛疭,眩晕,项强,呕吐涎沫,心烦,脑膜炎,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癔病等。

[配伍]配后溪、至阴治后头痛、目眩;

配丰隆治头痛难忍。

配风门治项强。

配丰隆,有行气化痰的作用,主治头痛难禁。

配阴郄,有行气活血,除烦的作用,主治心烦,心痛。

配丰隆,治头痛难禁。

配腰奇、丰隆,治癫痫。

配长强,治心烦。

配百会、承光,治烦心。

[刺灸法]一般沿皮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

艾条灸5~10分钟。

一般不灸。

[按摩]用中指指腹揉按强间穴,每次1~分钟,可治头痛、目眩、颈项强痛等。

(19)后顶DU19Hòudǐng

[定位]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5.5寸(脑户上寸)。

[解剖]在浅筋膜、帽状腱膜中;有左右枕动、静脉网;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主治]后顶穴主要治疗头目及神志等疾患:如头昏目眩,癫痫及头项强急,历节汗出,烦心,头痛,眩晕,癫狂痫,头顶痛,颈项强痛,风眩目眩,癫狂,痫证,瘛疭,目视不明,外感热病,咽喉疼痛,目眩,失眠,癔病,现代又用以治疗感冒,偏头痛,神经性头痛,精神病,颈项肌肉痉挛,精神分裂症等。

[配伍]配百会、合谷治头顶剧痛;

配外丘治颈项痛、恶风寒;

配玉枕、颔厌治风眩;

配率谷、太阳治偏头痛;

配风池治脱发。

配百会、前顶、太冲治巅顶痛。

配丰隆、人中、内关、风池、中脘治癫、狂、痫症。

配涌泉,有滋阴降火的作用,主治眩晕。

配外丘,有疏经通络的作用。治颈项痛、恶风寒。

配腰奇、液门、大椎、阳辅,治癫痫。

配太阳、百会、合谷,治头痛。

配中脘、太阳,治眩晕。

[刺灸法]一般沿皮刺0.5~0.8寸,局部酸胀。

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用拇指指腹垂直揉按后顶穴,每天早晚各1次,可治头痛、眩晕、耳鸣等。

(20)百会DU20Bǎihuì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中点处。

[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左右颞浅动、静脉及左右枕动、静脉吻合网;布有枕大神经及额神经分支。

[主治]百会穴主治头面五官、神志及气虚下陷等疾患: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头痛,头胀,昏厥,眩晕,癫狂,痫证,癔症,瘛疭,阴挺,痔疮,中风失语,健忘,不寐,颠顶痛,面赤,垂涎,中风不语,心烦,失眠,惊悸,久泻,痢疾,小儿夜啼,小儿急慢惊风,恶风寒,疝气,喘息,虚损,现代又用百会穴治疗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胃下垂,子宫脱垂,高血压,低血压,神经性头痛,美尼尔综合症,老年性痴呆,内脏下垂,脑供血不足,休克,中风后偏瘫等。

[配伍]配天窗治中风失音不能言语;

配百会、长强、大肠俞治小儿脱肛;

配百会、人中、合谷、间使、气海、关元治尸厥、卒中、气脱;

配脑空、天枢治头风;针刺百会,

配耳穴的神门埋揿针戒烟;

配养老、百会、风池、足临泣治美尼尔氏综合症;针百会透曲鬓、天柱治脑血管痉挛、偏头痛;

配百会、水沟、足三里治低血压;

配百会、水沟、京骨治癫痫大发作;

配百会、肾俞(回旋灸)主治炎症。

[刺灸法]一般沿皮平刺0.~0.8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头顶部。

注意:若小儿囟门不合及脑积水患者慎用。

百会位于颅顶矢状缝之间,对5岁以下小儿和顶骨愈合不好的小儿不应针刺本穴,对于脑积水的患儿更应注意。

艾炷灸~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强身保健可隔姜灸~5壮,或温灸至局部有温热舒适感为度。

[按摩]两手中指叠压,按百会穴分钟,长期坚持,可使人开慧增智、益寿延年。

(21)前顶DU21Qiándǐng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6寸(百会前0.5寸)。

[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左右颞浅动、静脉吻合网;布有额神经分支和枕大神经分支会合处。

[主治]前顶穴主治头面疾患等:如头痛,目眩,头风,顶中痛,面赤肿,瘈疭,高血压,鼻炎,眩晕,鼻渊,癫痫,颠顶痛,鼻塞,鼻痔,鼻多清涕,目赤肿痛,中风,水肿,目痛,颜面浮肿,小儿惊痫,头晕,目赤,小儿惊风,高血压,中风后遗症,偏瘫等。

[配伍]配百会治目暴赤肿;

配五处治头风目眩、目戴上。

配百会、后顶治头顶痛;

配太阳、太冲治头晕目眩;

配迎香、合谷治鼻炎。

配后顶、颔厌,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眩晕,偏头痛。

配攒竹、人中,有熄风镇静,清热宁神的作用,主治小儿急惊风。

配百会,有清热泻火的作用,主治目暴赤肿,头痛、眩晕。

配腰奇、百会、瘈脉、太冲,治小儿惊痫。

配百会、风池、申脉、太冲,治头晕、目眩。

配水沟,治面肿虚浮。

以三棱针刺前顶、百会,治目暴赤肿。

[刺灸法]平刺0.~0.5寸,或向百会、悬厘方向透刺,局部酸胀。

沿皮刺0.5~0.8寸。

注意:小儿囟门未闭者禁针前顶。

艾条灸5~10分钟。

(22)囟会DU22Xìnhuì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百会前寸)。

[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左右颞浅动、静脉吻合网;布有额神经分支。[主治]头痛,目眩,面赤暴肿,鼻渊,鼻衄,鼻痔,鼻痈,癫疾,嗜睡,小儿惊风。

[主治]囟会穴主治头面疾患等:如头痛,目眩,面赤暴肿,颜青,鼻衄,头皮肿痛,面赤肿痛,鼻鼽,鼻痔,鼻痈,惊悸,嗜睡,癫疾,小儿惊痫,卒中,眩晕,鼻渊,癫痫,目赤暴肿,目不能视,鼻塞,不眠,嗜睡,心烦,中风,小儿惊风,寒热,善呕,烦满,现代又多用囟会穴治疗神经性头痛,高血压,萎缩性鼻炎,神经性呕吐,鼻出血,神经官能症,鼻炎,鼻息肉,额窦炎,记忆力减退等。

[配伍]配玉枕治头风;

配百会治多睡;

配头维、太阳、合谷治头痛目眩;

配上星、合谷、列缺、迎香治鼻渊、鼻衄;

配前顶、天柱、本神治小儿惊痫;

配人中、十宣治中风昏迷、癫痫;

配血海、支沟治血虚头晕。

配迎香治嗅觉麻痹。

配百会、前顶,有温阳散寒的作用,主治脑冷痛。

配上星、风门,有宣肺清热,利鼻窍的作用,主治鼻渊,鼻塞。

配通谷,有行气醒脑去湿的作用,主治脑泻,头痛,健忘等。

配百会,有升阳通关,行气活血的作用,主治卒暴中风,嗜卧等。

配百会,治卒暴中风。

配本神、前顶、天柱、足临泣,治小儿惊痫。

配百会、太阳,治头晕。

配上星,治鼻衄[6]。

配百会、前顶,治头风。

配足通谷,治鼻渊。

[刺灸法]一般沿皮平刺0.~0.8寸,局部酸胀。

注意:穴当囟门处,小儿囟门未闭或刚闭合不久者禁针。

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每天早晚各揉按囟会穴1次,每次1~分钟,可改善和治疗头痛、眩晕、癫痫、鼻窦炎等疾病。

(2)上星DU2Shàngxīng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解剖]在左右额肌交界处;有额动、静脉分支,颞浅动、静脉分支;有额神经分支。

[主治]上星穴主要用于头面、目鼻疾患等:如头风,眩晕,面浮虚,目睛痛,近视,角膜炎,视神经萎缩,鼻炎,鼻衄,鼻瘜肉,鼻痈,癫狂,痫症,疟疾,热病,头痛,目痛,鼻渊,目赤肿痛,不能远视,迎风流泪,鼻痔,多涕,头风虚肿,头屑多,热病汗不出,呕吐,烦满,目眩,鼻塞,鼻出血,前额神经痛,面赤肿,额窦炎,鼻息肉,角膜白斑,神经衰弱等。

[配伍]配合谷、太冲治头目痛;

配丘墟、陷谷治疟疾;

配大椎治鼻中息肉、面赤肿、口鼻出血不止;

配水沟治癫狂;

配印堂、素髎、百会、迎香、合谷、曲池、列缺、支沟治酒渣鼻。

上星穴配百会、合谷治头风。

上星穴配迎香、素髎、合谷治鼻出血,鼻炎。

上星穴配肝俞治目赤、目痛、目痒等。

上星配百会、囟会、承光,有清热利窍的作用,主治鼻塞不闻香臭,头痛。

上星配合谷、足三里,有疏风清热,健脾化痰的作用,主治鼻渊,眩晕。

上星配肝俞,有散风清热,疏肝明目的作用,主治目泪出,多眵。

上星配风府、禾髂、风池、水沟、百会、百劳、风门,治鼻渊、鼻痔。

上星配百会、神庭、前顶、攒竹、丝竹空、风池、合谷,治眼目风热。

上星配风池、天柱,治头眩。

上星配大椎,治痃疟。

上星配前顶、百会、阳谷、合谷、关冲、昆仑、侠溪,治头风。

[刺灸法]一般沿皮平刺0.5~0.8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局部酸胀[6]。

注意:新生儿及囟门未闭合时慎用。

小儿前囟未闭者禁针。

艾条灸5~10分钟。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可灸七壮,不宜多灸,若频灸,即拔气上,令人目不明。

注意:小儿前囟未闭者禁灸。

(2)神庭DU2Shéntíng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解剖]在左右额肌之交界处;有额动、静脉分支;布有额神经分支。

[主治]神庭穴主要用于头面五官及神志等疾患:如头痛,耳源性眩晕,目赤肿痛,急性结膜炎,泪囊炎,鼻渊,鼻衄,惊悸,失眠,癫痫,精神分裂症,高血压,疟疾,眩晕,耳聋,迎风流泪,目翳,癫狂,痫证,中风,喘渴,烦满,角弓反张,心腹胀满,头晕目眩,鼻鼽,流泪,雀目,吐舌,结膜炎,鼻炎,神经官能症,记忆力减退,精神分裂症等。

[配伍]配行间治目泪出;

配囟会治中风不语;

配兑端、承浆治癫痫呕沫;

配水沟治寒热头痛、喘渴、目不可视;

配太冲、太溪、阴郄、风池治肝阳上亢型头痛、眩晕、失眠等病症。

配列缺治头痛。

配上星、睛明、前顶、太阳治目赤肿痛。

配三阴交、神门治失眠。

配上星、肝俞、肾俞、百会,有补益肝肾,滋阴明目的作用,主治雀目,目翳。

配攒竹、迎香、风门、合谷、至阴、通谷,有宣肺利窍,疏风清热的作用,主治鼻鼽清涕出。

配兑端、承浆、有醒脑开窍,调阴和阳的作用,主治癫疾呕沫。

配上星、睛明、前顶、太阳,治头痛目疾。

配印堂、神门、内关、三阴交,治失眠。

配本神、百会、后顶、玉枕、天冲、大杼、曲骨、尺泽,治癫疾。

配风池、合谷、太冲,治小儿惊风。

配攒竹、迎香、风门、合谷、至阴、足通谷,治鼻鼽、清涕出。

[刺灸法]一般沿皮平刺0.~0.5寸,局部酸胀。

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用中指指尖掐按神庭穴,每次~5分钟,可缓解和调理由重感冒或晕车、晕船引起的头昏、呕吐等症状。

(25)素髎DU25Sùliáo

[定位]在面部,当鼻尖的正中央。

[解剖]在鼻尖软骨中;有面动、静脉鼻背支;布有筛前神经鼻外支(眼神经分支)。

[主治]素髎穴主要用于鼻疾和急救:如鼻塞、鼻衄、鼻渊、鼻痔、鼻息肉、酒渣鼻、鼻鼽、鼻疮等一切鼻疾,小儿惊厥,溺水急救,低血压,休克,流涕,暴发火眼,鼻口僻,惊厥,昏迷,瘛疭,小儿急惊风,新生儿窒息,喘息,小儿惊风,窒息,心动过缓,鼻炎,虚脱等。

[配伍]配百会、足三里治低血压休克;

配迎香、合谷治鼻渊。

点刺出血,可治酒渣鼻。

配迎香、风池治鼻衄。

配合谷、太冲或十宣可治休克。

配上星、迎香,有行气活血,清热凉血的作用,主治鼻衄。

配内关、足三里,有醒神清脑,强心升压的作用,主治休克。

配内关、神门,治心悸。

配十宣、涌泉,治昏厥。

配上星、迎香,治鼻衄。

配内关、涌泉,用于触电后抢救。

[刺灸法]直刺或向上斜刺0.~0.5寸,或点刺出血,局部有酸麻胀痛感,可扩散至鼻根。

或用三棱针点刺挤压出血。

据《针灸甲乙经》载,本穴禁灸。

[按摩]遇到有人因为血压下降而引发休克或者呼吸困难时,可立刻掐按病人素醪穴,直到症状有所缓和。

(26)水沟DU26Shuǐgōu

[定位]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与中1/交点处。

[解剖]在口轮匝肌中;有上唇动、静脉;布有眶下神经支及面神经颊支。[主治]水沟穴主要用于头面、神志及腰脊疾患等:如口眼部诸肌痉挛,面肿唇动,僻,齿痛,鼻塞,鼻衄,休克,癫痫,精神病,癔病,颈项强痛,急性腰扭伤,中风昏迷,口噤不开,口眼斜,水气浮肿,小儿惊风,心腹绞痛,晕厥,窒息,精神分裂症,低血压,昏厥,抽搐,急慢惊风,唇肿,牙关紧闭,目赤肿痛,腹胀,胃痛,消渴,*疸,闪挫腰痛,脊膂强痛,遍身水肿,气冲心胸,中暑,腰脊强痛,鼻鼽,虚脱,面神经麻痹,口眼肌肉痉挛,晕车,晕船等,并可用于急救。

[配伍]配上星、风府治鼻流清涕;

配三阴交、血海治月经不调、崩漏。

配合谷、十宣治休克、虚脱[]。

配风池、风府、中脘、太冲治精神分裂症。

配委中治急性腰扭伤。

配合谷、内庭、中极、气海,有解暑清热,醒神开窍的作用,主治中暑不醒人事。

配中冲,合谷,有醒神开窍的作用,主治中风不醒人事。

配委中(泻法),有活血祛瘀,行气通经的作用,主治闪挫腰痛。

配合谷、阴陵泉、内关、风池、涌泉,治惊厥。

配委中,治腰脊强痛。

配海泉、承浆、合谷、金津、玉液、长强,治口内生疮。

配承浆、金津、玉液、曲池、劳宫、太冲、行间、商丘、然谷、隐白,治消渴。

[刺灸法]向上斜刺0.~0.5寸,或用指甲按掐,局部以痛感为主,捻转时可有酸胀感。也可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按摩]掐水沟穴(人中),是最常用的急救措施。具体方法是:每分钟掐压人中20~0次,每次持续0.5~1秒。一般病人会很快苏醒,病情医院。

(27)兑端DU27Duìduān

[定位]在面部,当上唇的尖端,人中沟下端的皮肤与唇的移行部。

[解剖]在口轮匝肌中;有上唇动、静脉;布有面神经颊支及眶下神经分支。

[主治]兑端穴主要用于口唇及神志疾患等:如口噤鼓颔,口唇动,口疮,口臭,齿龈肿痛,消渴,鼻炎,晕厥,狂症,遗尿,鼻衄,口噤,牙痛,目翳,鼻渊,鼻塞,昏迷,昏厥,癔症,*疸,小便*,口腔炎,癫痫,面神经麻痹,糖尿病等。

[配伍]配本神治癫痫呕沫;

配目窗、正营、耳门治唇吻强,止齿龋痛。

配合谷、颊车治牙痛。

配迎香、合谷治鼻塞。

配本神、后溪治癫痫。

配目窗、正营、耳门,有行气通经的作用,主治唇吻强闭不开。

配本神,有开窍醒神的作用,主治癫疾呕沫。

配耳门,有行气通清热的作用,主治上齿龋。

配目窗、正营、耳门,治唇吻强、上齿龋。

配本神、丰隆,治癫疾吐沫。

配内关,治昏厥。

配小海,治小便赤涩。

[刺灸法]直刺或向上斜刺0.2~0.寸,局部酸痛。

禁灸。

[按摩]齿龈痛、鼻塞时,可用食指指腹揉按兑端穴,有很好的缓解和调理作用。

(28)龈交DU28Yínjiāo

[定位]在上唇内,唇系带与上齿龈的相接处。

[解剖]有上唇系带;有上唇动、静脉;布有上颌内槽神经分支。

[主治]龈交穴主要用于头面五官疾患等:如额颊中痛,面赤颊肿,面部疮癣,面神经麻痹,目赤肿痛,目生白翳,鼻中息肉,鼻渊,鼻窒,口歪,口噤,牙疳,项强,牙龈肿痛,牙关不开,口噤,齿衄,鼻衄,鼻塞,目翳,目赤疼痛,面颊赤肿,痔疾,癫狂,痫证,腰痛,*疸,心烦,心痛,齿龈肿痛,口喎,口臭,齿痛,口舌糜烂,鼻瘜肉,鼻痔,目泪,多眵赤痛,颊肿,面部疱癣,腰扭伤,颈项强,头额痛,心烦痛,齿龈炎,角膜白斑,小儿面部湿疹,癔病,心绞痛等。

[配伍]配迎香、上星、合谷、风池治一切鼻病。

配上关、大迎、翳风治口噤不开。

配颧髎、下关,治口僻。

配上关、大迎、翳风,有行气通经的作用。治口噤不开。

配风府,有疏风通经的作用。治颈项强直。

配承浆,有养阴清热的作用。治口臭。

配合谷,治牙肿痛、口噤。

龈交穴配风府穴治颈项急,不得顾。口僻:颧髎、龈交、下关。

[刺灸法]向上斜刺0.2~0.寸,局部胀痛;

也可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禁灸。

[按摩]每天用舌头向上唇内侧顶,可刺激到龈交穴,有促进身体水分循环,预防下半身水肿的作用。

二、任脉

任脉,“奇经八脉”之一,“任”字,有担任,任养之意。计二十四穴,分布于面、颈、胸、腹的前正中在线,“手、足三阴脉之海”。起于会阴穴,阴阳相贯,任脉与督脉必相交,下交于会阴之间,上则交于唇。上至毛际曲骨端,内行腹内入胞中,是为“经络之海”。任脉为血海,又与胃脉相会,同时任脉、督脉、冲脉三脉同起于会阴,而任脉走腹部,督脉走背部,冲脉并少阴,分布于胸中。明代《医经小学》中奇经八脉歌诀:“任脉起于中极底,上腹循咽承浆里,阴脉之海衽所谓。”患任脉疾病者的病候:遗尿、遗精、腹胀痛、胃痛、呃逆、舌肌麻庳、疝气。

本经穴1名1穴,计2穴,分布于面、颈、胸、腹的前正中线上。主治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寒性病症和本经所经过之部位的病症。

本经穴位: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廉泉承浆

(1)会阴RN1Huìyīn

[定位]在会阴部,男性当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女性当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连线的中点。

[解剖]在球海绵体中央,有会阴浅、深横肌;有会阴动、静脉分支;布有会阴神经分支。

[主治]会阴穴主要用于急救及二阴疾患:如癫狂,惊痫,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小便难,遗尿,阴痒,阴挺,阴部汗湿,阴门肿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阴痛,痔疾,昏迷,脱肛,带下,便秘,疝气,现代又用会阴穴治疗溺水窒息,前列腺炎,子宫脱垂,阴道炎,阴部湿疹,尿道炎,痔疮,闭经,产后昏迷不醒,睾丸炎,阴囊炎等。

[配伍]配神门治癫狂痫;

配水沟治溺水窒息;

配十宣急救昏迷;

配蠡沟治阴痒、阴痛(湿热下注型);

配归来、百会治阴挺(中气下陷型);

配承山治痔疮、脱肛;

配支沟、上巨虚治便秘;

配中极治遗尿、淋症;

配关元或肾俞治遗精。

配三阴交治产后暴卒。

配承山、委中治痔疾。

配三阴交,有强阴醒神的作用,主治产后暴厥。

配鱼际,有养阴泻热的作用,主治阴汗如水流。

配中极、肩井,有行气通络,强阴壮阳的作用,主治难产,胞衣不下,宫缩无力,产门不开等。

配太渊、消泺、照海,治痹证。

配气海、归来,治阴挺。

配水沟、素髂,治溺水窒息。

[刺灸法]直刺0.5~1寸,局部胀痛,可扩散至前、后阴;

注意:孕妇慎用;

[附注]任脉别络,侠督脉、冲脉之会。

艾炷灸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用中指指腹揉按会阴穴1~分钟,有酸胀感为宜。可调理男性生殖器官疾病。

(2)曲骨RN2 Qūgǔ

[定位]在下腹部,当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的中点处。

[解剖]在腹白线上;有腹壁下动脉及闭孔动脉的分支;布有髂腹下神经分支。

[主治]曲骨穴主治小腹、泌尿及生殖系统等疾患:如小腹胀满疼痛,疝气,小便淋沥,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痛经,小腹疼痛,带下,遗尿,尿闭,赤白带下,不孕,小便不利,癃闭,阴痒,少腹胀满,水肿,癫疾,五脏虚弱,虚乏冷极,现代又用曲骨穴治疗膀胱炎,尿失禁,尿潴留,睾丸炎,前列腺炎,阴囊湿疹,子宫内膜炎,宫颈糜烂,产后宫缩不全,子宫脱垂,膀胱炎,产后子宫收缩不全等。

[配伍]配肾俞、志室、大赫、关元、命门治阳萎、遗精(肾气虚型);

配膀胱俞、肾俞、次髎、阴陵泉、蠡沟治阳萎、遗精、癃闭、淋症、阴痒、湿疹、带下(湿热下注);

配中极、关元、肾俞治肾虚、遗尿、小便不利;

配关元、命门、阴交(针补法或灸)治宫寒不孕、痛经。

配归来、三阴交洽遗尿。

配三阴交、膀胱俞治膀胱炎。

配血海、风市治外阴湿痒。

配三阴交,有强阴醒神的作用,主治产后暴厥。

配鱼际,有养阴泻热的作用,主治阴汗如水流。

配中极、肩井,有行气通络,强阴壮阳的作用,主治难产,胞衣不下,宫缩无力,产门不开等。

配三阴交、中极、肾俞,治小便不利。

配关元、归来,治阳痿、遗精。

配大敦,治痛经。

配横骨、气冲,治子宫脱垂。

配中极、三阴交、百会、印堂,治遗尿。

[刺灸法]直刺0.5~1寸,内为膀胱,应在排尿后进行针刺,局部有酸胀感,可向下扩散,至外阴部。

[附注]任脉、足厥阴之会。

注意:应注意针刺深度及方向。

穴位内为膀胱,故应在排尿后进行针刺。

对癃闭患者,应在排尿后针刺,以防损伤膀胱。

孕妇慎用。

[按摩]中指指腹揉按曲骨穴~5分钟,可治疗和调理小便不利、月经不调等疾病。

()中极RN Zhōngjí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寸。

[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乙状结肠;有腹壁浅动、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髂腹下神经的前皮支。

[主治]中极穴主要用于小腹、泌尿及生殖系统等疾患:如小腹热痛,疝气,遗尿,尿频,尿闭,水肿,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崩漏,阴痒,胞衣不下,小便不利,带下,阴挺,不孕,癃闭,痛经,闭经,阴肿,产后恶露不尽,无子,白浊,心烦痛,小腹痛,胎衣不下,外阴瘙痒,尿潴留,尿失禁,治癃闭,疝气偏坠,积聚疼痛,冷气时上冲心,尸厥恍惚,膀胱炎,肾炎,尿路感染,盆腔炎,附件炎,子宫内膜炎,子宫脱垂,产后宫缩痛,产后子宫神经痛等。

[配伍]配大赫、肾俞、阴交、三阴交、次髎治阳萎、早泄、遗精、白浊、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阴挺等症(肾气虚型);

配阴谷、气海、肾俞治遗溺不止;

配大敦、关元、三阴交治疝气偏坠;

配水分、三焦俞、三阴交、气海、委阳治水肿;中极透曲骨、

配三阴交、地机治产后、术后尿潴留;中极透曲骨、配气海、膻中、足三里治尿潴留(老年人气虚)。

配三阴交、委阳治癃闭。

配横骨、阴陵泉治遗精、阳痿、早泄。

配合谷、三阴交治胞衣不下。

配膀胱俞,属俞募配伍法,有调理脏腑气机的作用,主治膀胱气化功能不足引起的小便异常。

配关元、三阴交、阴陵泉、次髎,有化气行水的作用,主治尿潴留,淋证。

配阴交、石门,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闭经,恶露不止。

配中封、脾俞、小肠俞、章门、气海、关元,有调养肝脾,调理冲任的作用,主治白带,白浊,梦遗,滑精。

配子宫、三阴交,治月经不调、阴挺。

配肾俞、三阴交、关元,治遗尿、尿闭、遗精、阳痿、月经不调。

配肾俞、阴陵泉、三阴交、气海,治小便滑数。

配肾俞、气海、三阴交,治月经不调。

配石门、子宫、肾俞、三阴交,治崩漏下血。

[刺灸法]直刺0.5~1寸,局部有酸胀感,可放散至外生殖器和外阴部。

对癃闭患者,应在排尿后针刺,以防损伤膀胱。

针前应排空小便。

孕妇慎用。

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

[附注]足三阴、任脉之会。

[按摩]中指指腹揉按中极穴,每次1~分钟,对男女性生殖系统有保健作用。

()关元RN Guānyuán

[关元穴别名]

下纪(《*帝内经素问·气穴论》)

三结交(《*帝内经灵枢·寒热病》)

次门(《针灸甲乙经》)

大中极(《针灸资生经》)

丹田(《针灸资生经》)

关原(《灸法图残卷》)

大海(《难经集注·六十六难》杨注)

溺水(《难经集注·六十六难》杨注)

产门(《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

血海(《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

子宫(《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

利机(《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

精露(《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

命门(《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

气海(《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

脖胦(《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

肓之原(《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

下肓(《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寸。

[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小肠;有腹壁浅动、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关元穴主要用于泌尿、生殖及肠胃疾患:如脐腹绞痛,癓瘕臌胀,小腹胀满,少腹疼痛,小便赤涩,遗尿,癃闭,水肿,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崩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胞衣不下,产后恶露不尽,腹痛泄泻,痢疾脱肛,小便频数,尿闭,泄泻,腹痛,疝气,带下,不孕,中风脱证,虚劳羸瘦,痢疾,黎明泻,便血,肠风,脱肛,五淋,尿频,小便不利,小便涩痛,痛经,闭经,白浊,虚劳冷惫,发背,疔疮,瘰疬,眩晕,头痛,*疸,消渴,心悸,肾虚气喘,淋浊,尿血,经闭,霍乱吐泻,*白带下,中风脱症,下消,现代又用关元穴治疗休克,细菌性痢疾,胃肠炎,尿路感染,肾炎,盆腔炎,睾丸炎,神经衰弱,高血压,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晕厥,休克,尿道炎,肠炎,肠粘连,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

[配伍]配气海、肾俞(重灸)、神阙(隔盐灸)急救中风脱证;

配足三里、脾俞、公孙、大肠俞治虚劳、里急、腹痛;

配三阴交、血海、中极、阴交治月经不调(冲任不固,针用补法);

配中极、大赫、肾俞、次髎、命门、三阴交治男子不育症、阳萎、遗精、早泄、尿频、尿闭、遗尿(肾阳虚衰、针补法或艾灸);

配太溪、肾俞治泄痢不止、五更泄。

配中极治小便频数。

配带脉、三阴交、血海治月经不调、带下。

配命门、肾俞、太溪、百会治阳痿。

配阴陵泉,有清热利湿的作用,主治气癃溺*,*带阴痒。

配太溪,有补益肾气的作用,主治久泄不止,久痢赤白,下腹痛。

配涌泉,有补肾气,行水气的作用,主治滑精,腰痛,气淋。

配中极、阴交、石门、期门,有调达肝气的作用,主治胸胁痞满。

配心俞,温补心阳,治心悸。

配肾俞、三阴交,治阳痿、遗精、早泄。

配三阴交、地机,治痛经。

配合谷、足三里、气海,治中风脱证。

配隐白、血海、足三里,治崩漏。

[刺灸法]直刺0.5~2寸,局部有酸胀感,可放射至外生殖器和会阴部。

注意:

对癃闭患者,应在排尿后针刺,以防损伤膀胱。

针前排空小便。

孕妇慎用。

艾炷灸7~10壮;或艾条灸15~0分钟。

可药物天灸,或用间接灸,或温灸至局部温热舒适,艾炷灸壮数多累计百余壮,强身保健可采用瘢痕灸。

[按摩]常摩揉关元,可益肾壮阳。先将手掌温热,敷在穴位上,再指压关元穴,可增加刺激时的舒适感。

南方冬季寒湿较重,故应温阳化湿,可每天晚上按摩关元穴5分钟,然后喝一杯温开水。

[附注]足三阴、任脉之会。

(5)石门RN5Shímén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2寸。

[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小肠;有腹壁浅动、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石门穴主要用于小腹、肝肾及脾胃疾患等:如腹胀坚痛,小腹绞痛,奔豚,水肿,尿潴留,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产后恶露不尽,泻痢不禁,腹痛,疝气,小便不利,泄泻,经闭,呕吐,腹胀,痢疾,便秘,淋证,气淋,血淋,瘾瘕,阴缩入腹,呕吐血,食谷不化,现又用石门穴治疗胃下垂,消化不良,阑尾炎,慢性肠炎,高血压,小腹痛,痛经,尿闭,功能性子宫出血,肠炎,子宫内膜炎等。

[配伍]配商丘治少腹坚痛、下引阴中。

配三焦俞、关元治泌尿生殖系统疾患。

配关元治产后腹痛。

配三焦俞,属俞募配伍,有调补三焦,气化水液的作用,主治腹胀,腹水,癃闭。

配商丘,有通达下焦,运化水气的作用,主治少腹坚痛,下引阴中。

配气海,有温下焦,补元气,固精血的作用,主治下元亏损崩中漏下。

配大肠俞,有补下焦,行水气的作用,主治大便不禁,肠鸣腹痛。

配归来,有清热去湿的作用,主治疝气,少腹胀满,月经不调。

配三焦俞、关元、三阴交,治癃闭、遗尿、崩漏、月经不调、痛经[6]。

配水分,治小腹拘急痛。

配三阴交,治妇女多子。

配中极、归来,治疝气。

配灸关元、气海,治消渴。

[刺灸法]直刺0.5~2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外阴部放散。

注意:孕妇慎用。

女子及孕妇慎用,可至绝子。《针灸甲乙经》有:“女子禁不可刺灸中央,不幸使人绝子。”针家多云,刺本穴可使人绝育,孕妇则能堕胎。更有谓深刺重刺,则能断孕,浅刺轻刺,反使人受孕。盖深刺重刺,抑制之也,浅刺轻刺,兴奋之也。

艾炷灸~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强身保健则用温和灸。

[按摩]对于女性来说,石门穴不太适宜指压,也最好不要灸,可能引起不孕,可用蘸上姜汁的热毛巾热敷。

[附注]手少阳之募穴。

(6)气海RN6Qìhǎi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小肠;有腹壁浅动脉、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气海穴主治少腹、腰骶等疾患:如腹痛,腹胀,泄泻,胃下垂,脱肛,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痛经,崩漏,阴挺,尿潴留,肠麻痹,神经衰弱,便秘,疝气,经闭,虚脱,胃脘胀痛,呃逆,呕吐,泻痢不禁,水谷不化,闭经,带下,不孕,产后恶露不尽,胞衣不下,产后腹痛,早泄,滑精,癃淋,癥瘕,中风脱证,中暑,虚劳羸瘦,四肢厥冷,五脏气虚,腰痛,厥逆,尿路感染,肠梗阻,下腹疼痛,中风脱症,脘腹胀满,气喘,心下痛,脏器虚惫,真气不足,四肢力弱,奔豚,失眠,肠炎等。

[配伍]配血海,有补气养血,行气活血,通经散瘀的作用,主治小腹痞块,五淋,经闭不通。

配小肠俞,有行气化浊的作用,主治带下,淋浊。

配大敦、阴谷、太冲、然谷、三阴交、中极,有行气通经,养阴清热的作用,主治痛经,血崩,血淋。

配三阴交,有养阴填精,培元固肾的作用,主治白浊,遗精,下腹痛,经少。

配大敦、阴谷、太冲、然谷、三阴交、中极,治血崩。

配关元、阴陵泉、大敦、行间,有行气通经,清热除湿的作用,主治小便淋沥不尽,少腹胀痛,*白带下。

配关元、阴陵泉、大敦、行间,治遗溺。

配三阴交,治白浊、遗精。

配中极、带脉、肾俞、三阴交,治月经不调。

配中脘、膻中,治反胃呕吐。

配中极、白环俞、肾俞,治妇女赤白带下。

配肾俞、肺俞,治虚喘。

配关元穴治产后恶露不止;

配灸关元穴、膏肓穴、足三里穴治喘息短气(元气虚惫);

配关元穴、命门穴(重灸)、神阙穴(隔盐灸)急救中风脱证。

配足三里穴、脾俞穴、胃俞穴、天枢穴、上巨虚穴治胃腹胀痛、呃逆、呕吐、水谷不化、大便不通、泄痢不止(脾气虚弱);

配中极穴、带脉穴、肾俞穴、三阴交穴治月经不调(《针灸大成》);

配三阴交穴治白浊、遗精、经少、下腹痛(《腧穴学》)。

配关元穴、阴陵泉穴、大敦穴、行间穴,有行气通经,清热除湿的作用,主治小便淋沥不尽,少腹胀痛,*白带下。

[刺灸法]直刺0.5~2寸,局部酸胀。

斜刺向下进针1~1.5寸,局部有酸胀感,并可向外生殖器放射。

注意:

膀胱充盈时,不宜向下斜刺过深,以防损伤膀胱。

孕妇慎用。

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5~0分钟。

艾炷灸~7壮;温灸10~0分钟。

强身保健可采用瘢痕灸。

用艾条温和灸气海,每次10~15分钟,可治月经不调、痛经、腹泻、消化不良等。

《类经图翼》:孕妇不可灸。

[按摩]常按揉气海穴,可补气。

[附注]肓之原穴。

(7)阴交RN7 Yīnjiāo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寸。

[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小肠;有腹壁浅动脉、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阴交穴主治腹部、肝肾等疾患:如腹满水肿,绕脐冷痛,疝气,肠麻痹,泄泻,阴痒,妇人血崩,月事不绝,带下,产后恶露不止,不孕,小儿囟陷,腰膝拘挛,腹痛,水肿,月经不调,肠鸣,血崩,小便不利,少腹胀满,奔豚,鼻衄,产后血晕,下引阴中,不得小便,阴汗湿痒,现代又用阴交穴治疗菌痢,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炎,子宫脱垂,精神病,脐周疼痛,痛经,肠梗阻,肠炎,睾丸神经痛等。

[配伍]配阴陵泉、带脉穴治赤白带下;

配子宫穴、三阴交治月经不调、崩漏;

配大肠俞、曲池治脐周作痛;

配天枢、气海治腹胀肠鸣、泄泻。

配曲泉、照海治疝气小腹痛。

配肾俞、三阴交、三焦俞治泌尿生殖系统疾患。

配蠡沟治阴痒。

配涌泉,有行水通淋的作用,主治小肠气撮痛连脐,小便淋沥不尽。

配石门,有通经活血的作用,主治崩中漏下,小腹硬痛。

配行间,有养阴清热,行气化湿的作用,主治痞气,肠鸣腹痛。

配子宫、三阴交、气海,治崩漏。

配石门、委阳,治小腹坚痛、小便难。

配百虫窝,治绕脐痛。

配天枢,治腹胀。

配阳池、三阴交,治血晕。

[刺灸法]直刺0.5~2寸,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脐部。

向下斜刺1~1.5寸,针感可放射到外生殖器。

注意:孕妇慎用。

艾炷灸~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强身保健可用温和灸至皮肤温热舒适。

[按摩]腹泻、腹胀时,用中指指腹轻揉阴交穴~5分钟,不适就会减轻。

[附注]任脉、冲脉、少阴之会。

(8)神阙RN8Shénquè

[定位]在腹中部,肚脐中央。

[解剖]在脐窝正中,深部为小肠;有腹壁下动、静脉;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神阙穴主要治疗脾胃疾患及急救:如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粘连,脐腹冷痛,水肿臌胀,便秘脱肛,中风脱症,四肢厥冷,休克,腹痛,泄泻,水肿,虚脱,久泻,痢疾,绕脐腹痛,便秘,肠癖下血,昏厥,痫证,妇人血冷不受胎,妇女不孕,产后尿闭,癃闭,小便不禁,五淋,疝气,中暑,角弓反张,泄痢,尸厥,风痫,水肿鼓胀,肠炎,产后尿潴留等。

[配伍]配灸三阴交治五淋;

配灸天枢、大肠俞治慢性肠炎。

配灸足三里治痢疾。

配灸百会、关元治虚脱。

配灸关元,有温补肾阳的作用,主治久泄不止,肠鸣腹痛。

配灸百会、膀胱俞,有升阳举陷,回阳固脱的作用,主治脱肛。

配灸石门,有温阳利水,通经行气的作用,主治大腹水肿,小便不利。

配灸石门、天枢、气海,治少腹疝气。

②神阙拔罐,配刺天枢、足三里,治泄泻;

配灸足三里,治肠鸣腹痛;

配灸关元重灸,治中风脱证;

配灸水分、气海,治绕脐痛;

配关元(均灸)治泄泻(《针灸资生经》;

配灸百会、膀胱俞治脱肛(《针灸集成》;

配灸石门治水肿、小便不利(《腧穴学》)。

配灸关元,有温补肾阳的作用,主治久泄不止,肠鸣腹痛。配灸百会、膀胱俞,有升阳举陷,回阳固脱的作用,主治脱肛。配灸石门,有温阳利水,通经行气的作用,主治大腹水肿,小便不利。

[刺灸法]禁刺;

多用艾条或艾炷隔盐灸。

用温灸或隔盐灸。

强身保健可用隔盐或隔姜灸。

神为一身主宰,应变无穷,即变化无极之意也。人苟无神,则全身无主,而成不知不觉之呆物矣。本穴居全腹正中,为阳居阴位,故喜熨灸而忌针刺。凡属挥霍缭乱,有干神明之外感急证,本穴主之,但以灸熨为佳。按摩者,转运此穴,可以通畅矢气,消化水谷。《道藏》谓:“脐为后天之气舍。”故又名本穴为“气舍”。因足阳明经更有气舍,故本穴只称神阙而不称气舍。

我们知道,母体中的胎儿是靠胎盘来呼吸的,属先天真息状态。婴儿脱体后,脐带即被切断,先天呼吸中止,后天肺呼吸开始。而脐带、胎盘则紧连在脐中,没有神阙,生命将不复存在。人体一旦启动胎息功能,就犹如给人体建立了一座保健站和能源供应站,人体的百脉气血就随时得以自动调节,人体也就健康无病,青春不老。

[按摩]经常揉脐(神阙穴),可防治小儿腹泻、疳积等:突然大汗淋漓、唇舌苍白、手脚冰冷之虚脱症,马上温灸神阙可起到急救作用。

(9)水分RN9Shuǐfēn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

[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小肠;有腹壁下动脉、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八、九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水分穴主要用于脾胃疾患等:如腹胀,腹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水肿,腹水,肠炎,肾炎,呕吐,不嗜食,绕脐腹痛,肠鸣,泄泻,脱肛,小便不利,小儿陷囟,霍乱转筋,腰脊强痛,蛊胀,小便不通,腹泻,反胃,吐食,腹坚肿如鼓,绕脐痛冲心,肠胃虚胀,腰脊强急,胃炎,肠粘连,泌尿系炎症等。

[配伍]配天枢、地机治腹水;

配内关治反胃呕吐;

配中封、曲泉治脐痛;

配脾俞、三阴交治浮肿。

配天枢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有调和气血,健运脾胃的作用,主治绕脐痛,腹泻,纳呆;

配气海穴,有行气利水的作用,主治气滞水肿。

配脾俞、肺俞、足三里、三阴交治腹水、水肿。

配关门、复溜、肾俞治肾炎。

水分配三阴交、脾俞,有健脾利水的作用,主治脾虚水肿。

配阴交、足三里,有健脾和胃,活血祛瘀,益气行水的作用,主治鼓胀。

配阴陵泉、足三里,治肠鸣泄泻。

配肾俞、太溪、关元,治疗腰以下肿甚。

配关元、中极,治小便不利。

配肺俞、风门、三焦俞、外关,治疗风水。

配灸水道,针足三里、阴交,治腹胀。

[刺灸法]直刺0.5~2寸,局部酸胀。

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孕妇慎用。

[按摩]水肿、腹水时用食指揉按腹部的水分穴,按至有热感为止。

(10)下脘RN10Xiàwǎn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直上2寸。

[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横结肠;有腹壁上、下动、静脉交界处的分支;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下脘穴主要用于脾胃疾患:如胃痛,胃扩张,胃痉挛,胃下垂,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肠炎,痢疾,腹中痞块,腹痛,腹胀,泄泻,呕吐,食谷不化,痞块,胃脘疼痛,呃逆,不欲食,小儿疳疾,虚肿,小便*赤,反胃,肠鸣,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腹坚硬胀,痞块连脐上,呕逆,日渐消瘦,胃溃疡等。

[配伍]配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针灸并用)治急性菌痢。

配中脘、内关、足三里治胃炎,消化不良。

配梁门治消化道溃疡。

配关元治大便带血。

配陷谷,有行气和胃的作用,主治肠鸣,食谷不化。

配中脘,有和中健胃,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腹坚硬胀,痞块。

配足三里,有行气降气,宽中醒脾的作用。主治食饮不化,入腹还出。

配天枢、足三里,治腹泻。

灸下脘,配内关、足三里,治呕吐、腹痛。

配足三里、肾俞、膈俞、中脘、脾俞,治反胃。

配天枢、上巨虚,治便秘。

配补足三里,点刺四缝,治小儿疳证。

[刺灸法]直刺0.5~2寸,局部酸胀。

注意:孕妇慎用。

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外台秘要》:下脘孕妇不可灸。

[按摩]按摩时以手掌按揉下脘穴50~次,对缓解腹痛,治疗消化不良、呕吐十分有效。

[附注]足太阴、属任脉的交会穴。

(11)建里RN11Jiànlǐ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寸。

[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横结肠;有腹壁上、下动、静脉交界处的分支;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建里穴主要用于脾胃疾患等:如胃脘痛,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消化不良,腹胀身肿,腹痛肠鸣,腹膜炎,腹直肌痉挛,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水肿,胃脘疼痛,腹中切痛,肠鸣,真心痛,胸闷,支满,腹痛,泄泻,不嗜食,身肿,胃扩张,胃溃疡,腹肌痉挛等。

[配伍]配内关治胸中苦闷;

配内关、公孙治胃痛。

配上脘、足三里、天枢治腹胀、消化不良。

配水分、太溪、照海治水肿。

配水分,有行气利水,健中和胃的作用,主治肚腹肿胀,呕哕。

配内关,有和胃宽中的作用,主治胸中苦闷,呃逆。

配中脘,有行气散结,化湿去滞的作用,主治霍乱肠鸣,腹痛胀满,弦急上气。

配水分、阳陵泉、阴陵泉,治腹胀水肿。

[刺灸法]直刺0.5~2寸,局部酸胀。

注意:孕妇慎用。

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按摩]按压揉摩建里穴,常用来治疗胃痛、食欲不振、腹痛等病。

(12)中脘RN12Zhōngwǎn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寸。

[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胃幽门部;有腹壁上动、静脉;布有第七、八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中脘穴主要用于脾胃疾患等:如腹痛,腹胀,胃脘痛,急慢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胃下垂,消化性溃疡,急性肠梗阻,消化不良,肠鸣,泄泻,痢疾,便秘,失眠,精神病,高血压,*疸,疳积,虚劳吐血,胃痛,呕吐,吞酸,呃逆,癫狂,纳呆,反胃,食不化,霍乱,吐血,便血,肠痈,脏躁,惊悸,怔忡,癫痫,产后血晕,阴挺,哮喘,痰多,中风,尸厥,急惊风,真心痛,鼓胀,虚劳,痿证,荨麻疹,奔豚,头痛,中暑,疳疾,水肿,胁下坚痛,喘息不止,胃炎,胃溃疡,子宫脱垂,食物中*等。

[配伍]配百会、足三里、神门治失眠、脏躁;

配膻中、天突、丰隆治哮喘;

配梁丘、下巨虚治急性胃肠炎;

配肝俞、太冲、三阴交、公孙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配上脘、梁门(电针20分钟)治胆道蛔虫症;

配阳池、胞门、子户(针灸并用),治腰痛、痛经、月经不调(子宫不正);配气海、足三里、内关、百会治胃下垂。

配天枢,有和胃降逆,化湿去秽的作用,主治霍乱吐泻。

配天枢、内关、气海治急性肠梗阻。

配天枢、足三里治痢疾。

配天枢、足三里、内庭,治霍乱吐泻。

配气海,有益气摄血的作用,主治便血,呕血,脘腹胀痛。

配足三里,有调和胃气,升提脾气,去湿化浊的作用,主治胃痛,泄泻,*疸,四肢无力。

配足三里,治腹满。

配胃俞,属俞募配穴法,有调中和胃,宽中利气的作用,主治胃脘胀满,食欲不振,呕吐呃逆。

配内关,治呕吐。

配内关、梁丘治胃痛。

配脾俞、天枢、三焦俞、大肠俞、足三里、三阴交,治久痢。

配大陵、劳宫、足三里、然谷、太溪,治*疸。

[刺灸法]直刺0.5~1.5寸,局部酸胀沉重,胃部有收缩感。

注意:孕妇慎用。孕妇慎用。如有肝脾肿大者不宜向左右侧及上方透刺。

中脘穴深部有胃、胰腺、腹主动脉,直刺不宜过深,瘦弱患者尤宜谨慎。

如有肝脾肿大者不宜向左右侧及上方透刺。

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0~0分钟。

药物天灸。

强身保健采用瘢痕灸。

[按摩]按压揉摩建里穴,常用来治疗胃痛、食欲不振、腹痛等病。

[附注]胃经募穴,八会穴之腑会,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

(1)上脘RN1Shàngwǎn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直上5寸。

[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肝下缘及胃幽门部;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上脘穴主要用于脾胃及神志疾患:如胃痛,胃脘痛,腹胀,反胃,呕吐,呃逆,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消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肠鸣泄泻,癫,狂,痫症,*疸,吞酸,食不化,纳呆,腹痛,虚劳吐血,肠鸣,泄泻,痢疾,咳嗽,痰多,惊悸,失眠,胸痛,心中烦热,*疸,奔豚,头晕,目眩,卒心痛,中风,胃下垂,食管痉挛,咳嗽痰多,积聚,虚痨吐血,隔肌痉挛,肠炎等。

[配伍]配丰隆治纳呆;

配天枢、中脘治嗳气吞酸、腹胀、肠鸣、泄泻。

配百会穴、足三里穴、神门穴治失眠、脏躁;

配膻中穴、天突穴、丰隆穴治哮喘;

配梁丘穴、下巨虚穴治急性胃肠炎;

配肝俞穴、太冲穴、三阴交穴、公孙穴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配上脘穴、梁门穴(电针20分钟)治胆道蛔虫症;

配阳池穴、胞门穴、子户穴(针灸并用),治腰痛、痛经、月经不调(子宫不正);

配巨阙、内关治急性胃痛,呕吐,呃逆。

配内关、手三里、足三里治急性胃炎。

配中脘,有行气止痛,健胃消食的作用,主治胃脘疼痛,饮食不化。

配丰隆,有理气止痛,清热化痰的作用,主治心痛呕吐,伤寒吐蛔。

配神门,有清热化痰,宁心安神的作用,主治发狂奔走,失眠烦躁。

配神门,治发狂奔走。

配不容、大陵,治呕血。

配丰隆,治心痛、呕吐。

配足三里、章门、阴谷、关元、期门、行间、脾俞、悬钟、承满,治鼓胀。

配三焦俞,治胃胀食不化。

配气海穴、足三里穴、内关穴、百会穴治胃下垂。

配内关、足三里治胃痛、呕吐。(《针灸学》)配天枢,有和胃降逆,化湿去秽的作用,主治霍乱吐泻。(《针灸大成》)配气海,有益气摄血的作用,主治便血,呕血,脘腹胀痛。(《腧穴学》)配足三里,有调和胃气,升提脾气,去湿化浊的作用,主治胃痛,泄泻,*疸,四肢无力。(《玉龙经》)配胃俞,属俞募配穴法,有调中和胃,宽中利气的作用,主治胃脘胀满,食欲不振,呕吐呃逆。

[刺灸法]直刺0.5~1.5寸,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上腹部。

注意:

若肝、脾大,其边缘在本穴处或以下者,禁刺。

其边缘不在本穴处者,禁斜刺。

本穴不能用提插法或粗针,以免造成胃肠穿孔或化脓性腹膜炎。

针后慎勿饱食。

孕妇慎用。

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类经图翼》:孕妇不可灸。

[附注]任脉、足阳明、手太阳之会。

[按摩]因吃得太快、吃得太饱,或者其他原因而引起胃胀、呕吐、打嗝等症状时,用拇指指腹揉按上脘穴~5分钟,可有效缓解不适[8]。

(1)巨阙RN1 Jùquè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或左右肋骨相交点向下二指宽即是。

[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肝脏;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巨阙穴主要用于心胸、神志和脾胃等疾患:如心绞痛,心烦惊悸,胸膜炎,支气管炎,健忘,胃痛,呃逆,噎膈,呕吐,食欲减退,胃溃疡,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胆道蛔虫症,胸痛,心痛,心悸,胸闷气短,胸痛,心烦,惊悸,咳嗽,上气,唾血,胃中冷,吞酸,腹胀暴痛,泄泻,痢疾,尸厥,癫狂,痫证,妄言,*疸,霍乱,蛔虫心痛,狐疝,热病,心胸痛,胃脘痛,反胃,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吐逆不食,腹胀,蛔虫痛,胃痉挛,隔肌痉挛,癔病等。

[配伍]配内关治心绞痛;

配章门、合谷、中脘、内关、足三里治呃逆;

配足三里、膻中、内关、三阴交、心平穴、心俞治疗急性心肌梗塞;

配内关、人中治癫狂痫证;

配神门治失眠健忘。

配心俞、郄门、通里治心绞痛。

配中脘、丰隆、通谷、后溪治癫狂。

配足三里、内庭治反胃吞酸。

配上脘,有宽胸利气的作用,主治腹胀,心腹满。

配灵道、曲泽、间使,有理气宽中,养血安神的作用,主治心痛,怔忡。

配心俞,属俞募配伍法,有养心安神,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心慌,心悸,失眠,健忘,癫狂。

配膻中,有宽胸利气的作用,主治胸痛,蓄饮,痰喘。

配内关、心俞,治心痛、心悸。

配关冲、支沟、公孙、阴陵泉,治霍乱。

配风池、后溪、申脉,治癫痫。

配合谷(补)、三阴交(泻),治子上逼心、气闷欲绝。

配心俞,治烦心。

配中脘、天突,治咳逆上气。

配膻中、膈俞、阴郄、通里、内关,针刺泻法,活血通络、化瘀止痛,治疗心血瘀阻之心悸、胸痹心痛等.

配心俞、间使、神门,针刺补法,养心安神,治疗心气虚惊悸.

配心俞、脾俞、神门、足三里、三阴交,针刺补法,补益心脾,治疗心脾两虚之健忘、失眠等.

配大椎、印堂、内关、丰隆、三阴交,针刺泻法,化痰开窍,治疗痰浊蒙心之癫痫.

配膻中、中脘、太渊、丰隆,针刺泻法,理气化痰,治疗痰浊胸痛、胸满气短等.

配上脘、阳陵泉、足三里、太冲,针刺泻法,疏肝和胃治疗肝气犯胃之胃痛、呕吐等.

配天突、膻中、中脘、内关、足三里,针刺泻法,气化痰、和胃降逆,治疗痰气互结、胃气上逆之噎膈、反胃、呃逆等.

[刺灸法]直刺0.5~1寸,直刺0.~0.8寸。向上斜刺0.5~1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上或向下扩散。

《类经图翼》:刺六分……一曰刺三分。

注意:

肝左叶肿大及心脏扩大者,不宜深刺。

不宜直向深刺或针尖向上斜刺,以防刺入胸、腹腔,损伤肝、胃、心脏。

不可深刺,以免损伤肝脏。

刺巨阙穴,患者须仰卧扬手,乃可下针,防止膈肌下沉,或有伤之也。伤膈肌,则呃格不休。

艾炷灸~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艾灸巨阙穴,每次5~10分钟,可治治胃下垂。

[按摩]按揉巨阙穴善治胃下垂。

[附注]心经募穴。

(15)鸠尾RN15 Jiūwěi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胸剑结合部下1寸或脐中直上7寸处。

[解剖]在腹白线上,腹直肌起始部,深部为肝脏;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六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鸠尾穴主要用于胸肺、心神及脾胃疾患等:如胸满咳逆,胸痛,癫痫,胃痛,呕吐,呕血,食不下,呃逆,腹胀,癫狂痫,心痛,心悸,惊悸,心烦,胸闷,反胃,噎膈,惊狂,脏躁,偏头痛,癔病,现代多用以治疗心绞痛,气管炎,哮喘,肺心病,精神病,精神分裂症,胃痉挛,急性胃炎,慢性胃炎,心胸痛,心绞痛,胃神经痛,肋间神经痛,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等。

[配伍]配梁门、足三里治胃痛;

配三关、足三里治呕吐。

配足三里治呕吐;

配涌泉,有化痰宁心的作用,主治癫痫,呕痰沫;

配中脘、少商,有和胃化积,行气清热的作用,主治食痫,胃脘胀满,不得眠。

配后溪治癫痫。

配内关、中脘治呕吐、呃逆。

配灸脐中,治少年房多短气。

配后溪、申脉,治癫痫。

配后溪、神门,治五痫。

[刺灸法]一般双手抱头,针尖略向下斜刺0.5~1寸,局部酸胀。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不可灸,灸即令人毕世少心力。此穴大难针,大好手方可此穴下针,不然取气多,不幸令人夭。

先贤有云,凡穴在隐蔽处多禁针。曾有医误刺此穴致呃格不休者,即伤及膈肌也。气化有伤,则传感失常,而为疾矣。如误刺此穴而为病者,非仅伤及膈肌之质,若影响膈肌之气,致气不通畅,亦作格逆,或致呼气不利,吸气作痛者,亦常有之,术者当慎之。

艾炷灸~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经常用四指叩击鸠尾穴,可使皮肤富有光泽,气色饱满,精神充沛。

(16)中庭RN16 Zhōngtíng

[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5肋间,即胸剑结合部。

[解剖]有胸廓(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第五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中庭穴主要用于心胸和脾胃疾患等:如胸胁支满,心绞痛,急性胃炎,慢性胃炎,噎膈,饮食不下,呕吐,呃逆,心痛,小儿吐乳,咽痛,梅核气,食管炎,食管狭窄,贲门痉挛等。

[配伍]配支沟治胸胁胀满。

配大陵、承浆治小儿吐乳。

配中府,有宽胸利膈,行气消积作用,主治噎膈,停食,食反,胸闷。

配俞府,意舍,有降气化食的作用,主治呕吐,食不化。

配中府,治膈寒呕逆。

配俞府、内关、意舍,治呕吐。

[刺灸法]平刺0.~0.5寸或沿皮刺0.~0.5寸,局部酸胀。

艾炷灸~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由上向下推中庭穴次,可治疗胸腹胀满、呕吐、噎嗝等胃气上逆病症。

(17)膻中RN17 Dànzhōng

[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解剖]在胸骨体上;有胸廓(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膻中穴主要用于心肺及乳房疾患等:如胸痹,心痛,心烦,心律不齐,心绞痛,咳嗽气喘,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咯唾脓血,产后乳汁少,乳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贲门痉挛,小儿吐乳,咳嗽,气喘,胸痛,心悸,乳少,呕吐,噎膈,胸闷,气短,咳唾脓血,肺痈,乳痈,呕吐涎沫,瘿气,呃逆,少乳,支气管哮喘,乳腺炎,胸闷塞,心胸痛,噎嗝,食管狭窄等。

[配伍]配曲池、合谷(泻法)治急性乳腺炎;

配内关、三阴交、巨阙、心平、足三里治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

配中脘、气海治呕吐反胃;

配天突治哮喘;

配乳根、合谷、三阴交、少泽、灸膻中治产后缺乳;

配肺俞、丰隆、内关治咳嗽痰喘;

配厥阴俞、内关治心悸、心烦、心痛。

配天井治心胸痛。

配丰隆、列缺治支气管哮喘。

配合谷、曲池治乳腺炎。

配华盖,有理气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主治短气不得息,咳喘。

配厥阴俞,属俞募配穴法,有宽胸利气,宁心安神的作用,主治心痛,失眠,怔忡,喘息。

配大陵、委中、少泽、俞府,有通经活络,清热止痛的作用,主治乳痈,胸痛。

配少泽,有通经活络,益气养血的作用,主治乳少,胸胁闷胀。

配肺俞、天突、尺泽、列缺,治肺疾。

配少泽、乳根,治乳少。

配委中、少泽、俞府、天宗、阿是穴,治乳胀、乳痈。

配中脘、气海、足三里、乳根、支沟,治吐血。

[刺灸法]一般针尖向下平刺0.~0.5寸;

平刺或斜刺0.~0.5寸,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前胸部。

《类经图翼》:禁刺,灸七壮,刺之不幸,令人夭。

本穴主治颇关要害,故《针灸大成》示人禁针。但实证可以浅刺,虚证则灸之。

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强身保健宜用温和灸。

用艾条灸膻中穴5~10分钟,治疗产后乳汁不足。

[按摩]每天按揉00~次膻中穴,可治疗产后乳汁不足。

[附注]心包经之募穴,八会穴之气会。

(18)玉堂RN18 Yùtáng

[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肋间。

[解剖]在胸骨体中点;有胸廓(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第三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玉堂穴主要用于胸肺疾患等:如胸痛,咳嗽,气短,咳逆上气,咳吐寒痰,喉痹咽肿,气喘,呕吐,胸满,胸闷,喉痹,咽肿,心烦,乳痛,心绞痛,现代又用玉堂穴治疗胸膜炎,支气管炎,肺气肿,肋间神经痛,胸膺疼痛,胸闷喘息,呕吐寒痰,胸膜炎等。

[配伍]玉堂透膻中、内关、胸夹脊(T1-5)治疗胸痹。

配肺俞、孔最治支气管哮喘。

配上脘、不容、膈俞治疗咯痰。

配紫宫,有行气通经的作用,主治胸膺疼痛,咳嗽。

配幽门,有宽中利气降逆止呕的作用,主治烦心呕吐,胸脘满胀。

配幽门,治烦心呕吐。

配天突、廉泉,治喉痹、喉塞。

配膻中、列缺、尺泽,宣肺降气、止咳平喘,治咳喘;

配巨阙、郄门,宽胸理气,治胸痛;

配天突、廉泉,降气通络,治喉痹、喉塞。

透膻中、内关、胸夹脊(T1-5)治疗胸痹。

[刺灸法]一般向下平刺0.~0.5寸,局部沉胀。

艾炷灸~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按摩]两手中指指腹相互叠加,用力按压玉堂穴,有酸胀感,每次~5分钟,可治呕吐、胸痛、乳房胀痛等气滞引起的疾病。

(19)紫宫RN19 Zǐgōng

[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2肋间。

[解剖]在胸骨体上;有胸廓(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第二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紫宫穴主要用于胸肺疾患:如咳嗽,气喘,吐血,唾如白胶,胸胁支满,胸痛,喉痹,咽塞,饮食不下,咳嗽,呃逆,胸闷,呕吐,食不下,心烦,两乳肿痛,烦心咳嗽,呕吐痰涎,胸膺疼痛,现代又用紫宫穴治疗支气管炎,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胸膜炎,食道痉挛等。

[配伍]配玉堂、太溪治呃逆上气、心烦。

配中庭、涌泉治胸胁支满。

配中庭、胆俞治饮食不下。

配玉堂、太溪,有补肾纳气的作用,主治咳逆上气,心烦。

配玉堂、太溪,治咳逆上气、心烦。

配中庭、涌泉,治胸胁支满。

配中庭、胆俞,治饮食不下。

配廉泉、天突,治喉痹、咽塞。

配内关、膻中,治胸痛。

配肺俞、风门、天突,治咳喘。

[刺灸法]平刺0.~0.5寸;可灸。

一般沿皮平刺0.~0.5寸,局部沉胀。

艾炷灸~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用中间三指按揉紫宫穴5~15分钟,可治咳嗽、气喘、胸痛、支气管炎、呕吐等症。

(20)华盖RN20 Huágài

[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1肋间。

[解剖]在胸骨角上;有胸廓(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第一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华盖穴主要用于胸肺、咽喉等疾患:如咳嗽,气喘,胸胁痛,咽肿喉痹,胸胁满痛,咽喉痛,胸胁胀痛,胸痛,胁肋痛,喉痹,水浆不下,现代又用华盖穴以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扁桃体炎,胸膜炎,喉炎,肋间神经痛等。

[配伍]配气户治胁肋疼痛。

配肺俞、膻中、列缺治哮喘。

配天突,有降气平喘作用,主治气喘,痰饮停胸,胸痛。

配支沟、阳陵泉,治胸胁满痛。

配尺泽、肺俞,治咳嗽气喘。

配天突,治咳逆上气。

[刺灸法]一般沿皮平刺0.~0.5寸,局部沉胀。

艾炷灸~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两手中指指腹相互叠加,用力按压华盖穴,每次~5分钟,可治咳嗽、气喘、扁桃体炎等疾病[8]。

(21)璇玑RN21 Xuánjī

[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天突下1寸。

[解剖]在胸骨柄上;有胸廓(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锁骨上神经前支。

[主治]璇玑穴主要治疗胸肺、咽喉疾患等:如胸胁支满,哮喘,支气管炎,喉痹,咽肿,水浆不下,胃中有积,贲门痉挛,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咳逆上气,喘息,水浆不下,小儿喉中鸣,呕吐,泄泻,支气管哮喘,食管痉挛,喉痹咽肿,胸胁之满,扁桃体炎,喉炎,气管炎,胸膜炎,胃痉挛等。

[配伍]配大椎、定喘、肺俞治哮喘。

配合谷、鸠尾治咽炎。

配鸠尾,有清热化痰的作用,主治喉痹咽肿,咳嗽胸痛。

配气海,有扶正培本,化痰平喘的作用,主治喘促,畏寒。

配足三里,有理气和胃,消食化积的作用,主治胃中有积。

配神藏,有宽胸利气,宁心安神的作用,主治胸闷,膈满,心悸,失眠,健忘。

配中脘、膻中,治食积性胸膈满闷、胀痛。

配天突、膻中,治吞咽不利。

配气海,治羸瘦气喘。

配中脘、足三里,治食滞胃痛。

配中脘、支沟,治胁肋满痛。

[刺灸法]一般沿皮平刺0.~0.5寸,局部沉胀。

艾炷~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用拇指指腹直接点压璇玑穴,有酸、胀、麻感觉时为宜,每次~5分钟,可治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等病。

(22)天突RN22 Tiāntū

[定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解剖]在左右胸锁乳突肌之间,深层左右为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皮下有颈静脉弓、甲状腺下动脉分支;深部为气管,再向下,在胸骨柄后方为无名静脉及主动脉弓;布有锁骨上神经前支。

[主治]天突穴主要用于胸肺及颈部疾患:如咳嗽,哮喘,胸中气逆,肺痈,咳吐脓血,喉痹,咽干,失音,暴瘖,呕吐,呃逆,喉鸣,梅核气,瘿瘤,气喘,胸痛,咽喉肿痛,暴喑,瘿气,噎膈,咳唾脓血,喉中痰鸣,心痛,舌下急,衄血,咯血,现代又用天突穴治疗膈肌痉挛,神经性呕吐等。

[配伍]配定喘穴、鱼际治哮喘、咳嗽;

配膻中、列缺治外感咳嗽;

配内关、中脘治呃逆;

配廉泉、涌泉治暴喑;

配丰隆治梅核气;

配少商、天容治咽喉肿痛;

配气舍、合谷治地方性甲状腺肿大。

配定喘、膻中、丰隆治支气管哮喘。

配天窗、合谷、人迎治声带炎。

配内关、印堂、足三里治神经性呕吐。

配膻中,有降气平喘的作用,主治哮喘,胸痹。

配璇玑、风府、照海,有行气解表,养阴清热的作用,主治喉肿咽痛。

配灵道、阴谷、复溜、丰隆、然谷,有滋肾降火利咽的作用,主治咽痛久不愈,喑哑,入睡口干。

配定喘、膻中、丰隆,治哮喘。

配内关、中脘,治呃逆。

配石关、足三里、胃俞、中脘、膈俞、水分、气海、胃仓,治噎膈。

配泻人迎、喉中,治支胁胃中满、喘呼逆息。

配筋缩,治小儿喉闭。

[刺灸法]先直刺0.2~0.寸,然后将针尖转向下方,沿胸骨后壁刺入0.5~0.8寸。

先直刺0.2寸,然后将针尖转向下方,紧靠胸骨后方刺入1~1.5寸。

先直刺0.2~0.寸,当针尖超过胸骨柄内缘后,即向下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缓慢向下刺入0.5~1寸,局部酸胀,咽喉发紧似有阻塞感,起针后即消失,不留针。

艾炷灸~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注意:天突穴施术时不宜留针及施用强刺激手法,以免伤及脏器;对肺气肿患者尤需谨慎。

本穴针刺不能过深,也不宜向左右刺,以防刺伤锁骨下动脉及肺尖。如刺中气管壁,针下有硬而轻度弹性的感觉,病人出现喉痒欲咳等现象;若刺破气管壁,可引起剧烈的咳嗽及血痰等现象。如刺中无名静脉或主动脉弓时,针下可有柔软而有弹力的阻力或病人有疼痛感觉,应即退针。

[按摩]用中指指腹慢慢按压天突穴1~2分钟,按摩时要格外轻柔,可治由于咳嗽、咽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声音嘶哑。

[附注]阴维、任脉之会。

(2)廉泉RN2 Liánquán

[定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结喉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

[解剖]在甲状软骨和舌骨之间,深部为会厌,下方为喉门,有甲状舌骨肌、舌肌;有颈前浅静脉,甲状腺上动、静脉;布有颈皮神经,深层有舌下神经分支。

[主治]廉泉穴主要用于口舌、咽喉疾患等:如舌下肿痛,舌根缩急,舌强不语,舌肌麻痹,口腔炎,暴瘖,喉痹,咽炎,咽食困难,咳逆喘息,胸满胸痛,消渴,舌纵流涎,吞咽困难,口燥舌干,口舌生疮,咽喉肿痛,梅核气,中风失语,咳嗽,气喘,食不化,瘿气,舌下肿,哑,舌炎,现代又用廉泉穴治疗支气管炎,扁桃体炎,急性咽炎,慢性咽炎,声带麻痹,舌根部肌肉萎缩等。

[配伍]配金津、玉液、天突、少商治舌强不语、舌下肿痛、舌缓流涎、暴喑。

配中冲治舌下肿痛。

配翳风、合谷、少商治咽喉肿痛。

配风池、风府、四神聪治中风舌强不语。

配然谷,有养阴活络的作用,主治舌下肿难言,舌纵涎出。

配天井、太渊,有疏风解表的作用,主治感冒,咳嗽,喉痹。

配然谷、阴谷,治舌下肿。

配通里、水沟,治舌强不语。

配金津、玉液、风府,治舌强难言。

配少商、合谷,治咽喉肿痛。

配承浆、地仓缓解治疗流涎;

配合谷缓解治疗癔病;

配哑门、合谷缓解治疗语言不清;

配天突、少商缓解治疗舌强不语、舌下肿痛、舌缓流涎、暴喑。

[刺灸法]直刺0.5-0.8寸。

廉泉穴向舌根方向斜刺0.5-1寸,局部酸胀(或退针至皮下,再向左右两侧斜刺1-1.5寸),不留针。

[按摩]用拇指指腹点揉廉泉穴,用力要轻且均匀,反复进行~5分钟,可调治舌痛、中风失语、慢性咽炎等病症[7]。

[附注]阴维、任脉之会。

(2)承浆RN2 Chéngjiāng

[定位]在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解剖]在口轮匝肌和颏肌之间;有下唇动、静脉分支;布有面神经及颏神经分支。

[主治]承浆穴主要用于面部口唇疾患等:如中风口喎,流涎,舌强,面肿,三叉神经痛,口腔溃疡,齿龈肿痛,暴瘖,消渴,精神病,遗尿,暴喑,口眼喎斜,口噤不开,唇紧,齿痛,齿衄,口舌生疮,癫痫,半身不遂,脐下冷痛,疝瘕痃癖,小便不禁,小儿遗尿,龈肿,面瘫等。

[配伍]配委中治衄血不止;

配风府治头项强痛、牙痛。

承浆穴配禾髎、牵正、风池治面瘫。

承浆穴配廉泉治流涎。

承浆配劳宫,有清热解*,养阴生津的作用,主治口舌生疮,口臭口干。

承浆配风府,有疏风解表,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感冒,头项强痛,牙痛。

承浆配委中,有清热凉血,活血止血的作用,主治衄血不止,牙齿出血。

承浆配阴陵泉、委中、太冲、膀胱俞、大敦,有清热利尿,行气止痛的作用,主治小便不禁,小腹胀痛。

承浆配廉泉,治流涎。

承浆配太阳、下关、地仓、合谷、颊车,治口喎。

承浆配颊车、合谷,治下牙痛。

承浆配阴陵泉、委中、太冲、膀胱俞、大敦,治小便不禁。

承浆配金津、玉液、水沟、廉泉、气海、肾俞,治消渴。

[刺灸法]一般直刺0.~0.5寸。

斜刺0.~0.5寸,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口唇。

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用拇指指腹直接点压承浆穴,局部有酸、胀、麻感,每次1~分钟,有通经活络、清热利咽的功效。

[附注]足阳明、任脉之会。

三、手太阴肺经

肺经乃以肺为中心,连接胸、手、手掌、拇指的经脉。呼吸系统受到伤害时,寻找位于此经脉的各穴位,并利用这些穴位加以治疗便能产生疗效。肺部的功能主要是将空气吸入体内,并将其连送分配至五脏(内脏),以维持生存。若此机能发生异常时,会有上火、口干渴、胸痛、咳嗽、心悸、喘息等症状出现。此外,尚会产生脖根部痛、肘至手腕痛及麻痹等。随著身体机能降低,皮肤呈现干燥、没有光泽的现象、脸色苍白、声音微弱、元气丧失,并连带地失去耐性。精神上也常会因为小小的挫折,而导致心情暗淡。呼吸系统的疾病,在秋冬之际会有恶化的倾向,故请提高警觉。食物方面会偏好清淡的食物,而不喜吃油腻的食物。当身体呈现以上所述的症状时,请刺激肺经上的穴位,使气血流通顺畅,身体便能迅速恢复轻松愉快。

肺经的主要穴位有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等。

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胃部,向下络于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走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下向肘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进入寸口--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向大鱼际部,沿边际(鱼际),出大指的末端(少商)。

它的支脉:从腕后(列缺)走向食指内(桡)侧,出其末端,接手阳明大肠经。

本经一侧11穴(左右两侧共22穴)。其中9穴分布于上肢掌面桡侧,2穴在前胸上部,首穴中府,末穴少商。主治呼吸系统病症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本经穴位: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1)中府LU1ZhōngFǔ

[定位]中府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中府位于前胸外上方,平第一肋间隙,距胸正中线6寸处。

中府位于胸部,横平第一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仰卧取穴。

[解剖]当胸大肌、胸小肌处,内侧深层为第一肋间内、外肌;上外侧有腋动、静脉,胸肩峰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中间支,胸前神经分支及第一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主治]中府穴主治咳嗽,气喘,少气不得息,肺炎,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肺脓疡,支气管扩张,胸中胀闷,胸中烦热,鼻流浊涕,喉痹,胸痛,咳吐脓血,呕吐,嗳气吞酸,不下食,腹胀,肩背痛,瘿瘤,汗出,奔豚上下腹中与腰相引痛等。

[配伍]配尺泽治咳嗽;配肩髎治肩痛。

配大椎、孔最治肺炎。

配太溪、太渊、足三里治肺结核。

配定喘、内关、膻中治支气管哮喘。

配间使、合谷,治面肿。

配云门、天府、华盖、肺俞,治哮喘。

配风门、合谷,治寒热、喉痹。

配肺俞,为俞募穴配穴法,有疏风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主治外感咳嗽。

配肺俞、大椎,治外感咳嗽[]。

配复溜,有生津润燥的作用,主治肺燥热咳嗽。

配意舍,有降气宽胸的作用,主治胸满。

[刺灸法]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

向外斜刺0.5~0.8寸。

一般直刺或向胸壁外侧斜刺0.5~1.0寸。

直刺0.~0.5寸;或向外斜刺0.5~1寸。

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前胸及上肢放散。

注意:中府穴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造成气胸。深刺进入腋窝内,应注意向外避开臂丛神经及腋动、静脉。

艾炷灸~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

咳嗽不止时,点按中府和肺俞各次,有即时止咳的功效。

每天坚持按摩中府,可强化淋巴循环,减轻胸闷、肩背痛。

“秋冬养阴”,应保养精气,可按摩中府穴,充养肺阴。

[附注]肺的募穴,手、足太阴经交会穴。

(2)云门LU2Yúnmén

[定位]在胸外侧部,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

[解剖]有胸大肌,皮下有头静脉通过,深部有胸肩峰动脉分支;布有胸前神经的分支臂丛外侧束、锁骨上神经中后支。

[主治]云门穴主治咳嗽,气喘,支气管哮喘,胸中烦闷,胸痛,胸胁彻背痛,肋间神经痛,肩臂疼痛不举,肩关节周围炎,肩关节内侧痛,喉痹,瘿气,暴心腹痛,引缺盆中痛,胁痛引背,四肢逆冷,伤寒四肢热不已,脉代不至等。

[配伍]云门、中府、隐白、期门、肺俞、*门、大陵,主胸中痛。

云门配俞府治咳嗽喘息。

云门配肩髑、肩谬治肩痛不举。

云门配肺俞、肓俞、尺泽,治肺痨。

云门配尺泽、列缺,治哮喘。

云门配中府、隐白、肺俞、大陵,治胸中痛。

云门配中府、隐白、期门、肺俞,有通经活络,疏肝理气的作用,主治胸痛、胁痛。

[刺灸法]一般直刺或向胸壁外侧斜刺0.5~1.0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前胸及腋下放散。

注意:不可向内侧、内后方深刺,以免刺破肺脏,造成气胸。

艾炷灸~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每天早晚用中指指腹点揉云门1~分钟,坚持按摩,可远离咳嗽痰多症状。

云门还可辅助降压,高血压患者可常按揉。

()天府LUTiānfǔ

[定位]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寸处。

[解剖]肱二头肌外侧沟中;有头静脉及肱动、静脉分支;分布着臂外侧皮神经及肌皮神经。

[主治]天府穴主治咳嗽,气喘,支气管炎及哮喘,咯血,瘿气,鼻衄,目眩,不能远视,多睡,神志恍惚,善忘,悲苦,上臂外侧前廉痛,上臂内侧痛、麻木不仁,身肿身胀,身重嗜睡等。

[配伍]配曲池治疗臂痛。

天府配合谷治口鼻出血。

天府配膈会、气舍治瘿气、咽肿。

天府配肩髃、天宗治肩臂痛。

天府配肩髃、曲泽,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上臂疼痛。

天府配臑会、合谷、气舍,治瘿气、咽肿。

天府配合谷、迎香,治鼻衄。

天府配合谷,有清热凉血的作用,主治鼻衄。

天府配中府、云门、华盖、肺俞,治哮喘。

天府配臑会、气舍、间使、太冲、太溪,有行气活血,解郁散结的作用,主治瘿气。

[刺灸法]直刺0.~l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肩部或肘部放散。

温针灸~5壮,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常用中指指腹揉按天府,每次左右各按1~分钟,对鼻部有保健作用,可预防鼻塞、鼻炎等。

()侠白LUXiábái

[定位]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寸,或肘横纹上5寸处。

[解剖]肱二头肌外侧沟中;当头静脉及桡动、静脉分支;分布有臂外侧皮神经,当肌皮神经经过处。

[主治]侠白穴主治咳嗽、气喘,气少,气短,哮喘,咳逆上气,支气管炎,肺炎,干呕,烦满、心痛短气,胸满,神经性心悸,胃痛,上臂内侧痛,上臂前外廉痛,紫白癜风,鼻出血,赤白汗斑等。

[配伍]配曲池,肩髎治肩臂痛。

侠白配内关,通里治心绞痛、胸痛。

侠白配郄门、间使、大陵、内关、天泉治正中神经痛。

侠白配郄门、间使、大陵、内关、天宗,通经活络止痛,主治正中神经痛。

侠白配膻中、内关、足三里、三阴交,治心悸、怔忡。

侠白配心俞、膈俞、内关,治胸背痛。

侠白配肺俞、孔最、尺泽、丰隆,治咳喘。

[刺灸法]一般直刺0.5~1寸,局部有酸胀感,似触电样感传至胸前,或向前臂部放散。

艾炷灸~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温针灸~5壮,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常用中指指腹揉按侠白,每次左右各按1~分钟,对肺有保健作用。精神极度衰弱时揉侠白~5分钟,可很快安心宁神。

(5)尺泽LU5Chǐzé

别名受《备急千金要方》,*堂《千金翼方》。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

[解剖]在肘关节,当肘二头肌腱之外方,肱桡肌起始部;有桡侧返动、静脉分支及头静脉;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直下为桡神经。

[主治]尺泽穴主治咳嗽,气喘,少气,咯血,潮热,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胸部烦满,心痛,心烦,悲愁不乐,咽喉肿痛,胸部胀满,胸膜炎,小儿惊风,急性胃肠炎,吐泻,肘臂挛痛,肩内侧痛,肩胛神经痛,四肢暴肿,手不能伸,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丹*,身痛,腰脊强痛,膝髌肿痛,乳痈,发热,癥瘕积聚,疝气,咽喉肿痛,喑哑,抽搐,癫痫,精神病,脑血管病后遗症,遗尿,尿失禁等。

[配伍]配太渊,经渠治咳嗽,气喘;

配孔最治咳血,潮热;

配曲池治肘臂挛痛。

尺泽穴配少泽穴治短气胁痛、心烦。

尺泽穴配合谷穴、少商穴治咽喉肿痛。

尺泽穴配合谷穴,有行气活络,祛瘀止痛的作用,主治肘臂挛痛,肘关节屈伸不利。

尺泽穴配肩髃穴、曲池穴、合谷穴,治肘臂挛痛。

尺泽穴配少商穴、商阳穴,治咽喉肿痛。

尺泽穴配委中穴,有清热化湿的作用,主治吐泻。

尺泽穴配委中穴、水沟穴,治闪挫腰痛。

尺泽穴配肺俞穴,有降气止咳平喘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

尺泽穴配肺俞穴、风门穴,治咳喘。

尺泽穴配委中穴刺络放血,治急性吐泻、急性胃肠炎。

尺泽穴配太渊穴,经渠穴治咳嗽,气喘;

尺泽穴配孔最穴治咳血,潮热;

尺泽穴配曲池穴治肘臂挛痛。

[刺灸法]一般直刺0.5~0.8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直刺0.8~1.2寸,局部有酸胀感,或有触电样感向前臂或手部放散;

也可用三棱针或粗毫针点刺出血。点刺出血,用于急性吐泻。

注意:不宜针刺过深,以免刺伤穴下血管引起内出血。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注意:不宜瘢痕灸,以免因瘢痕而影响肘关节的活动。

[附注]手太阴经所入为“合”。

(6)孔最LU6Kǒngzuì

[定位]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解剖]有肱桡肌,在旋前圆肌上端之外缘,桡侧腕长、短伸肌的内缘;有头静脉、桡动、静脉;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浅支。

[主治]孔最穴主治咳嗽,气喘,肺结核,咯血,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鼻衄,头痛,咽喉炎,咽喉肿痛,扁桃体炎,热病汗不出,失瘖,肘臂挛痛,手关节痛,痔疾下血等。

[配伍]配肺俞尺泽治咳嗽,气喘;配鱼际治咳血。

配大椎、肺俞治肺炎。

配大椎、肺俞、风门,治哮喘。

配列缺治支气管炎。

配少商,有清热利咽,止痛的作用。治咽喉肿痛。

配肺俞、后溪、鱼际,治咯血。

配肺俞、风门,有宣肺止咳定喘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

配曲池、少商,治喉痹。

配承山、鱼际、长强、二白,治痔疮下血。

配合谷、大椎,有疏风解表,泻热止痛的作用,主治热病无汗,头痛。

[刺灸法]一般直刺0.5~1.2寸,局部有酸胀、沉重感,有针感向前臂放散。

注意:针刺时应避开桡动、静脉,以防刺破血管,引起出血。

艾炷灸~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按摩]用拇指指腹按压孔最1~分钟,可防止咳血。

[附注]手太阴经郄穴。

(7)列缺LU7Lìeqūe

[定位]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乎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解剖]在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桡侧腕长伸肌腱内侧;有头静脉,桡动、静脉分支;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的混合支。

[主治]列缺主治感冒,外感,发热恶寒,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支气管哮喘,热病烦心,咽喉肿痛,落枕,手腕无力,掌中热,溺血,手指麻木,半身不遂,口眼喎斜,偏头痛,头项强痛,牙痛,神经性头痛,面神经麻痹,荨麻疹,尿血,小便难,小便热,疟疾,风疹,腰痛,四肢暴肿,乳痈,阴茎痛等。

[配伍]配合谷治伤风头痛项强;

配肺俞治咳嗽气喘。

配合谷治外感。

配后溪治头项痛。

配阳溪治腕关节痛。

配合谷、后溪,治头项痛。

配太渊、尺泽、足三里,治肺痨。

配经渠、太渊,治掌中热。

配后溪、少泽、前谷,治疟疾。

配风池、风门、合谷,有疏风解表止咳的作用,主治感冒,咳嗽,头痛,项强。

配照海,有降气平喘利咽的作用,主治咳喘,咽喉疼痛。

配大椎、曲池、太冲,适用于高血压;

配照海,适用于阴虚咽喉疼痛。配列缺、丰隆、天池治咳嗽配合谷、足三里、气舍、列缺、风池、天冲治瘿气。

配列缺、角孙治项强。

[刺灸法]一般沿皮向上斜刺0.~0.5寸,局部有酸胀、沉重感,或向肘、肩部放散。

注意:针刺手法不能过强,以免伤及骨膜,造成剧痛及腕部无力。

艾炷灸~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注意:不宜瘢痕灸,以免影响腕关节的活动。

[按摩]用大拇指弹拨列缺穴~次,能清泻肺热。

每天用食指指腹揉按列缺,每次1~分钟,可治疗腱鞘炎、头痛等病症。

秋季尤以养肺阴为主,故应滋阴养肺,可每天按摩列缺10~15分钟。

[附注]手太阴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

(8)经渠LU8Jīngqú

[定位]在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l寸。

[解剖]桡侧腕屈肌腱的外侧,有旋前方肌当桡动、静脉外侧处;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

[主治]经渠穴主治咳嗽,咯血,气喘,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扁桃体炎,喉痹,胸痛,胸背拘急,咽喉肿痛,手腕痛,肩内侧痛,前臂内侧痛,无脉症,掌中热,外感,身热,热病汗不出,心痛,胃脘痛,呕吐,疟疾,食管痉挛,膈肌痉挛,桡神经痛或麻痹等。

[配伍]配肺俞,尺泽治咳嗽。

配中府、尺泽治咳嗽、气喘。

配丘墟,有肃降肺气,宽胸利气的作用,主治咳嗽胸满,胸背急。治胸背痛。

配丘墟、鱼际、昆仑、京骨,有通经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背痛。

配大椎、风池治热病汗不出。

配合谷、少商,治咽喉肿痛。

配行间、复溜,治咯血。

配曲池、外关、大椎,治外感咳嗽。

[刺灸法]避开桡动脉,直刺0.~0.5寸,局部有酸胀感。

注意:针刺时应避开桡动脉。

禁灸。

《针灸甲乙经》:不可灸,灸之伤人神明。

[按摩]经常按揉经渠穴,可防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

(9)太渊LU9Tàiyuān

[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太渊位于掌后腕横纹桡侧端,当桡侧腕屈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凹陷处。

太渊位于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

[解剖]桡侧腕屈肌腱的外侧,拇展长肌腱内测;有桡动、静脉;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

[主治]太渊穴主治咳嗽,气喘,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百日咳,咳血,唾血,咽喉肿痛,胸痹,胸闷,胸痛,胸背痛,心痛,心悸,噫气上逆,腹胀,噫气,呕吐,呕血,心绞痛,无脉症,肋间神经痛,臂内廉痛,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手腕痛,手腕无力,半身不遂,肋间痛,掌中热,目生翳膜,咽干,聋哑,无脉症,经闭,痛经等。

[配伍]配尺泽,鱼际,肺俞治咳嗽,咳血,胸痛;

配人迎治无脉症。

配列缺治咳嗽风痰。

配内关、神门治胸痛,心悸,心痛[1]。治失眠。

配内关、四缝,治百日咳。

配鱼际、肺俞、列缺,治咳嗽、气喘。

配丰隆、天突,治风痰咳嗽。

配内关、人迎,治无脉症。

配列缺、孔最,有疏风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胸背痛。

配内关、冲阳、三阴交,有益心通阳,祛瘀通脉的作用,主治无脉症。

[刺灸法]避开桡动脉,直刺0.~0.5寸,局部有酸胀感。

注意:穴下有桡动脉,针刺时应避开动脉。

禁直接灸。

艾条灸~5分钟。

艾炷灸1~壮,艾条灸5~10分钟。

注意:不宜瘢痕灸。

[附注]手太阴经所注为“输”;肺经原穴;脉会太渊

(10)鱼际LU10Yújì

[定位]在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解剖]有拇短展肌和拇指对掌肌;血管当拇指静脉回流支;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

[主治]鱼际主治咳嗽,咳血,头痛,外感,感冒,发热,伤寒汗不出,咽炎,咽干,咽喉肿痛,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失音,肺炎,支气管炎,多汗症,鼻出血,乳腺炎,乳痈,掌中热,手腕部腱鞘病,肘挛指痛,指麻,肘挛,肩痛,腹痛食不下,呕吐,胸背痛,小儿疳积,小儿营养不良,善悲易恐,精神失常,心律失常等。

[配伍]配孔最,尺泽治咳嗽,咳血;配少商治咽喉肿痛。

配尺泽治唾血。

配风府、合谷治喉痹。

配肺俞治小儿咳嗽。

配列缺、少泽、缺盆,治咳嗽。

配巨骨、尺泽,治咯血。

配乳根、少泽、太冲,治乳痈。

配合谷,有宣肺清热,利咽止痛的作用,主治咳嗽,咽喉肿痛,失音。

配孔最、中府,有温肺散寒,化痰平喘的作用,主治哮喘。

配哑门、天鼎、扶突治失音。

配合谷、少商、人迎治咽喉肿痛配孔最、尺泽治咳嗽配膻中、丰隆治支气管炎

[刺灸法]一般直刺0.5~0.8寸。局部疼胀。

直刺0.~0.5寸,局部胀痛;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挑刺。

艾炷灸1~壮;或艾条灸~5分钟。

注意:不宜瘢痕灸。

[按摩]每天早晚各按揉鱼际次。按摩时用拇指指腹在鱼际处用力向下按压,并配合左右按揉,以有酸胀感为宜,可治痰热咳嗽。

[附注]手太阴经所溜为“荥”。

(11)少商LU11Shàoshāng

[定位]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解剖]有指掌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正中神经的掌侧固有神经的末梢神经网。

[主治]少商穴主治感冒,发热,肺炎,咳嗽气喘,支气管炎,肺炎,咯血,咽喉肿痛,颌肿喉痹,扁桃体炎,腮腺炎,声哑,失音,中风昏迷,牙关紧闭,中暑呕吐,小儿惊风,癫狂,手挛指痛,指肿麻木,中暑,热病,鼻衄,休克,精神分裂症,癔病,失眠,食道狭窄,*疸,齿龈出血,舌下肿瘤,口颊炎,脑溢血,盗汗等。

[配伍]配中冲治昏迷,发热。

配商阳治咽喉肿痛。

配人中治中风昏迷,休克。

配其他十一井穴治高热不退。

配天突、合谷,治咽喉肿痛。

配太冲、经渠,治喉中鸣。

配水沟、涌泉,治小儿惊风。

配合谷、颊车,治急性扁桃体炎。

配中冲、关冲,有醒脑开窍,泄热启闭的作用,主治中风昏迷。

配合谷,有清热利咽的作用,主治咽喉肿痛。

配大敦,有镇心涤痰,泻肝清热的作用,主治狂证。

配迎香、少商治流行性感冒。

配合谷、人迎、鱼际治咽喉肿痛配五处、支沟治小儿惊风配阳陵泉、中封、期门治*疸

[刺灸法]一般直刺0.1寸,或向腕平刺0.2~0.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局部有刺痛感;向腕平刺0.2~0.寸时,局部有胀痛感。

三棱针点刺出血,推血至指端捏紧,迅速刺入并挤出5~10滴血。

注意:不能强刺激,以免局部疼痛。

艾炷灸~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用指甲使劲掐一掐少商,可以减轻咽喉肿痛的症状。

打嗝时,用拇指按压少商,以感觉酸痛为度,持续半分钟,即可止嗝。

[附注]手太阴经所出为“井”。

四、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是和肺经关系非常密切的经脉。呼吸系统有疾病时,以大肠经上的曲池穴位为治疗点,是经常使用的疗法。现代医学中,大肠是承接小肠以上的直肠、结肠、盲肠,并以下连接肛门为终点的消化器官之一。然而,以中医学而言,大肠是指从肚脐上约一、五寸的穴位开始,经直肠直通肛门的整个系统。大肠经发生异常时,会有牙痛、鼻塞、口干渴、喉咙肿等症状出现。若压迫肩膀至手臂之部位时,亦会有疼痛感。因为肺机能不好,所以皮肤会出现苍白干燥、失去光泽的现象;又因养份无法顺利运送,精神有不安定、容易焦躁的倾向。压迫腹部的肚脐两侧及腰部时,会产生疼痛感。身体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状时,使用大肠经的穴位加以治疗,症状能减轻,身体也会感到轻快。治疗大肠经的穴位有二十个,脸部有迎香、水沟。脖子部有扶突、天鼎。肩、肘部有巨骨、肩髃、臂孺、五里、肘髎、曲池、手三里、上廉、下廉、温溜、偏历、阳谷。手掌有合谷、三间、二间、商阳等。

手阳明大肠经: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手五里、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下入缺盆(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它的支脉: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天鼎、扶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挟口旁(会地仓),交会人中部(会水沟)--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本经一侧20穴(左右两侧共0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上肢背面的桡侧,5穴在颈、面部。首穴商阳,末穴迎香。主治胃、肠等腹部疾病,神经精神方面病症,某些热性病,眼、耳、口、牙、鼻、咽喉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

(1)商阳LI1shāngyáng

[定位]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解剖]有指及掌背动、静脉网;布有来自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桡神经的指背侧神经。

[主治]商阳主治咽喉肿痛,耳呜耳聋,中风昏迷,热病,发热,高热,中暑,无汗,齿痛,下齿痛,青盲,颔肿,胸满,胸中烦闷,喘咳,手指麻木,食指麻木,口干,咽炎,扁桃体炎,腮腺炎,喉痹,疟疾,高热不退,缺盆痛、肩痛、臂肿痛,肩痛引缺盆,急性胃肠炎,急性腹泻,脑出血等。

[配伍]配少商点刺出血治热病,昏迷。

配合谷治腮腺炎。

配其他十一井穴点刺放血治高热不退、中风昏迷。

配尺泽、委中放血治急性胃肠炎。

配水沟、百会、内关,治中风昏迷。

配少商、合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主治咽喉肿痛,急性扁桃体炎[1],目赤肿痛。

配合谷、足三里,治肠伤寒。

配公孙、足三里,治腹泻。

配少商、中冲、关冲,有醒脑开窍的作用,主治中风,中暑。

配合谷、阳谷、侠溪、厉兑、劳宫、腕骨等,有发汗泻邪热的作用,主治热病汗不出。

[刺灸法]浅刺或向上斜刺0.1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直刺0.1寸,局部有刺痛感;或用三棱针、粗毫针点刺挤压出血。

注意:孕妇禁针。

艾炷灸或米粒灸1~壮,或艾条灸~5分钟。

[按摩]用双手刺激商阳,可调节肠胃功能,抑制由营养不平衡而导致的肥胖。

[附注]手阳明经所出为“井”。

(2)二间LI2èrjiān

[定位]微握拳,当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中。

[解剖]有指屈浅、深肌腱;有来自桡动脉的指背及掌侧动、静脉,布有桡神经的指背侧固有神经,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主治]二间穴主治齿痛,咽喉肿痛,喉炎,扁桃体炎,口眼喎斜,目痛,目赤,热病,身热,口干,鼻衄,齿痛,颔肿,三叉神经痛,面瘫,指麻肿痛,肩臂疼痛,肩周炎,腰痛,头昏,多卧嗜睡,大便脓血,麦粒肿等。

[配伍]配合谷,有散目翳作用,主治目翳、齿痛。

配合谷、少商治喉痹、咽喉肿痛。

配鱼际、合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主治咽喉肿痛,牙痛。

穴配太冲、涌泉治三叉神经痛。

穴配曲池治肩臂痛。

配商阳、委中、昆仑,治肩背相引。

配迎香、风府、少商,治鼻衄。

配三间,有提神解困作用,主治多卧喜睡。

[刺灸法]直刺0.2~0.寸。

—般直刺0.2~0.寸,局部有胀痛感。

米粒灸~5壮,艾炷灸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不宜灸。

[附注]手阳明经所溜为“荥”。

()三间LISānjiān

[定位]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

[解剖]有第一骨间背侧肌,深层为拇内收肌横头;有手背静脉网(头静脉其示部),指掌侧有固有动脉;布有桡神经浅支。

[主治]三间主治咽喉肿痛,身热,热病,唇焦口干,喘咳,胸闷气喘,胸腹满,腹胀肠鸣,泄泻,便秘,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齿痛,龋齿痛,舌卷不能言,目痛,气喘,手背红肿,肩臂疼痛,鼻衄,嗜睡等。

[配伍]配角孙,适用于三叉神经痛。

配肩髎、肩髃,适用于肩周炎。

配攒竹,适用于视物昏盲、视物不清晰。配攒竹治青光眼。

配合谷、商阳治牙痛。配合谷治扁桃体炎。

配少商治咽喉肿痛、唇干。

配少商、商阳,治咽干。

配前谷,有清热泻火明目作用。治目急痛。

配阳溪,有清利咽喉作用,主治喉痹咽如哽。

配后溪治手背红肿、手指屈伸不利等。

配阳溪、后溪,治手背红肿疼痛。

配合谷、天枢,治大便不通。

[刺灸法]直刺0.-0.8寸,局部有麻胀感,或向手背放散。

艾炷灸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艾炷灸~5壮,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掐按三间穴可快速止痔疮疼痛。

常用拇指指腹揉按三间穴,每次1~分钟,可调和脾胃,改善消化不良。

[附注]手阳明经所注为“输”

()合谷LIHégǔ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便取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解剖]在第一、二掌骨之间,第一骨间背侧肌中,深层有拇收肌横头;有手背静脉网,为头静脉的起部,腧穴近侧正当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布有桡神经浅支的掌背侧神经,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主治]合谷穴主治伤寒,流行性感冒,头痛,发热恶寒,无汗或多汗,咳嗽,气喘,哮喘,支气管炎,急性扁桃体炎,齿痛,齿龋痛,齿龈炎,目赤肿痛,电光性眼炎,咽喉肿痛,失音,口眼斜,半身不遂,面肿,中风口噤,面神经麻痹或痉挛,三叉神经痛,神经性头痛,神经衰弱,癔病,精神病,丹*,疥疮,疔疮,牙关紧闭,小儿惊风,昏厥,癫狂,痫证,抽搐,鼻渊,鼻衄,鼻塞,急慢性鼻炎,痄腮,腮腺炎,耳鸣,耳聋,瘾疹,疟疾,腹痛,胃痛,呕吐,消化不良,痢疾,泄泻,便秘,痛经,经闭,滞产,胞衣不下,产后恶露不尽,乳汁少,乳痈,高血压,荨麻疹,肩凝症,上肢疼痛,肩臂疼痛或麻木,痹证,痿证,指端麻木,消渴,*疸,破伤风,疟疾,水肿,癃闭,中风等。

[配伍]配太阳治头痛;

配太冲治目赤肿痛;

配迎香治鼻疾;

配少商治咽喉肿痛;

配三阴交治经闭,滞产;

配地仓颊车治眼歪斜。

配列缺,为原络配穴法。

配列缺、外关治感冒头痛。

配复溜治少汗或多汗。

配地仓透颊车治口眼斜。

配下关、颊车治牙痛。

配复溜、太溪,治汗证。

配太冲,称四关穴,有镇静安神,平肝熄风作用,主治癫狂,头痛,眩晕,高血压。

配太冲、昆仑,治难产。

配太阳、迎香、地仓、颊车、翳风,治面瘫。

配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环跳、风市、委中、阳陵泉、足三里,治中风半身不遂。

配丰隆、解溪、风池,治头风眩晕。

配水沟、太冲、十宣,治中风昏迷。

配颊车、迎香,有通经活络止痛作用,主治牙痛,面痛,面瘫。有疏风解表,宣肺利窍作用,主治感冒,头痛,发热,鼻塞。

配风池、大椎,有清热凉血,截疟作用,主治皮肤瘙痒,荨麻疹,疔疮,疟疾。

配三阴交,有调经活血催产作用,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滞产。

[刺灸法]一般直刺0.5~1.0寸,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肘、肩、面部;

深刺透劳宫、后溪1.5~2寸时,或出现手掌酸麻并向指端放散。

注意: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不宜针刺。

针刺时针尖不宜偏向腕侧,以免刺破手背静脉网和掌深动脉而引起出血。本穴提插幅度不宜过大,以免伤及血管引起血肿。孕妇禁针。更不能和三阴交相配使用,以防堕胎。

艾炷灸~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孕妇不宜针灸。

艾炷灸或温针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按摩]用拇指掐捏患者合谷,持续2~分钟,可缓解因中暑、中风、虚脱等导致的晕厥。

深秋凉燥易侵袭人体,故应润燥,可每天按摩合谷穴。

[附注](l)手阳明经所过为“原”。(2)《神应经》:孕妇不宜针。

别名:虎口。

(5)阳溪LI5Yángxī

[定位]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解剖]当拇短、长伸肌腱之间;有头静脉、桡动脉的腕背支;布有桡神经浅支。

[主治]阳溪主治头痛,目赤肿痛,目翳,耳聋,耳鸣,舌本强,吐舌,齿痛,龋齿痛,咽喉肿痛,鼻衄,鼻鼽,泄泻,消化不良,癫狂,痫证,肩臂疼痛,半身不遂,偏瘫,腕痛连肘,腕臂痛,肘臂不举,手腕疼痛无力,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五指拘挛,掌中热,身热,热病心烦,疟疾,神经性头痛,扁桃体炎等。

[配伍]配合谷治头痛。

配印堂、太阳治前头痛。

配阳谷,有清热泻火,消肿止痛作用,治目赤肿痛。

配合谷治咽喉肿痛。

配阳池、阳谷治腕关节痛。

配解溪,有宁心安神作用,主治心悸怔忡。

配解溪、神门,治惊悸、怔忡。

配大陵、太冲,治目赤肿痛。

配三间、间使、膈俞,治呃逆。

配列缺,有通经活络作用,主治腕部腱鞘病。

配偏历、列缺,治头项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

直刺0.~0.8寸,局部有酸胀感。

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可采用"恢刺"法或短刺法。

注意:针刺阳溪不能过深,以免损伤筋膜,造成腕部活动受限。

艾炷灸~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艾炷灸~5壮,艾条灸10~20分钟。

注意:阳溪禁瘢痕灸。

[按摩]以拇指指腹按压阳溪穴半分钟以上,可迅速缓解头痛。

经常用拇指尖垂直掐按阳溪穴,每次1~分钟,可以有效防治脑中风和高烧不退等症。

[附注]手阳明经所行为“经”。

(6)偏历LI6Piānlì

[定位]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寸处。

[解剖]在桡骨远端,桡侧腕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有头静脉;掌侧为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背侧为前臂背侧皮神经和前臂骨间背侧神经。

[主治]偏历主治耳鸣,耳聋,目赤,鼻衄,喉痛,扁桃体炎,手臂酸痛,颊肿,目赤痛,口眼斜,齿痛,水臌,小便不利,水肿,肩痛,臂痛,肘痛,腕痛,前臂神经痛,癫痫等。

[配伍]配曲池治手臂疼痛。

偏历穴配翳风、听会治耳鸣耳聋。

偏历配天枢、足三里、阴陵泉治腹胀水肿。

偏历配手三里治肘臂酸重屈伸不利。

偏历配合谷、二间、昆仑、足通谷,治鼻衄。

偏历配阳溪、商阳、络却、腕骨、前谷,治耳鸣。

偏历配关元、中极、三阴交,治水肿。

偏历配合谷、曲池、支沟,治肩臂疼痛。

偏历配太渊,为原络配穴法,有疏风解表作用,主治感冒,头痛,咽喉痛。

偏历配水分、阴陵泉,有健脾利水作用,主治水肿。

偏历配阳溪、商阳、络却、腕骨、前谷,有疏散清热,行气利窍作用,主治实邪耳鸣。

[刺灸法]一般直刺或向肘部方向斜刺0.5~1.0寸,局部有酸胀感。

艾炷灸~5壮,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经常用拇指指腹揉按偏历数次,每次1~分钟,可预防面部神经麻痹和脑中风。

[附注]手阳明经络穴。

(7)温溜LI7Wēnliū

[定位]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处。

[解剖]在桡侧腕伸肌肌腹与拇长展肌之间;有桡动脉分支及头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与桡神经深支。

[主治]温溜主治寒热头痛,头风,眩晕,面肿,面瘫,腮腺炎,口腔炎,唇干,流涎,舌炎,齿痛,咽喉肿痛,目赤肿痛,肩背酸痛,疔疮,吐舌,腹胀,肠鸣,腹痛,鼻衄,肩臂酸痛,肩背酸痛,颈项强痛,狂言,狂走,癫疾,乳痈,疔疮,劳瘵,气喘等。

[配伍]配合谷治头痛。

温溜配期门治项强伤寒。

温溜配劳官治口腔炎。

温溜配合谷、少商洽咽喉肿痛。

配足三里治肠鸣腹痛。

温溜配内庭、合谷,治牙痛。

温溜配足三里、上巨虚,有调理肠腑,行气止痛作用,治肠鸣,腹泻,腹痛。

温溜配曲池,有清热利咽作用,主治喉痹不能言。

温溜配仆参,有豁痰宁神作用,主治癫疾。

配曲池(《针灸甲乙经》)治喉痹不能言。

配仆参(《备急千金要方》)治癫疾。

配掖门、京骨(《备急千金要方》)治狂仆。

配期门(《针灸聚英·百症赋》)治项强伤寒。

配陷谷、复溜、阳纲(《备急千金要方》)治肠鸣而痛。

[刺灸法]一般直刺0.5~1寸,局部有酸胀感,向手部放散。

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向手部放散。

艾炷灸~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艾炷灸或温针灸~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按摩]用是指指腹按压温溜穴,其余四指握在手臂上,注意按压时力度要适中,每次按摩5分钟,每日2次。

突然鼻出血时,可用拇指压迫温溜,过一会儿鼻血便会止住;若是脸上起了痘痘,及时揉温溜,第二天痘痘就下去。温溜有驱寒的作用,所以经常手凉、手心爱流冷汗的人可以多揉温溜。

[附注]手阳明经郄穴。

(8)下廉LI8Xiàlián

[定位]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寸处。

[解剖]在桡骨的桡侧,桡侧有腕伸短肌及腕伸长肌,深层有旋后肌;有桡动脉分支;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及桡神经深支。

[主治]下廉主治头痛,眩晕,目眩,目痛,腹痛,腹中气块,腹痛如刀刺不可忍,腹胁满痛,消化不良饮食不化,飧泄,腹胀,泄泻,便血,溺血,唇干,流涎,乳痈,癫狂,狂言,狂走,肘臂痛,网球肘,肘关节炎,半身不遂,落枕,肺结核,哮喘,急性脑血管病等。

[配伍]配足三里治腹胀,腹痛。

配颊车、地仓治牙痛。

配印堂、太阳治头痛,眩晕。

配合谷、上巨虚、会阳治肠炎。

配长强治便血。

配曲池治肘臂痛。

配曲池、外关,治手臂酸痛。

配中脘、足三里,治胃痛。

配少泽、膻中、鱼际、少商,治乳腺炎。

配头维、神庭,有清利头目作用,主治头痛,眩晕,目痛。

配丘墟,有清热泻火作用,主治狂言等。

[刺灸法]一般直刺0.5~1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手臂及手指放散。

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手臂及手指放散。

艾炷灸或温针灸~5壮,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将食指与中指并拢,以指腹垂直按压下廉,左右臂各1~分钟,可减轻运动系统疾病所导致的疼痛。

(9)上廉LI9Shànglián

[定位]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寸处。

[解剖]在桡侧腕伸肌肌腹与拇长展肌之间;有桡动脉分支及头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与桡神经深支。

[主治]上廉主治头痛,眩晕,半身不遂,肩臂酸痛麻木,手臂麻木,上肢神经痛及麻痹,上肢不遂,肩周炎,网球肘,脑血管病后遗症,腹痛,肠炎,肠鸣,腹泻,小便*赤等。

[配伍]配曲池治手臂麻木;

配天枢、足三里治肠鸣、腹痛。

配上廉、下廉,有通利小便作用,主治小便难*。

配下廉治小便难。

配肩髃、合谷,有通经活络作用,主治上肢麻木,疼痛,痿软。

配肩髃、曲池治肩、肘、臂痹痛。

配气冲、足三里、下巨虚,治胃中热。

配足三里、上巨虚,治便秘。

配天井、曲池、外关、支沟、合谷,治手臂麻木。

[刺灸法]一般直刺0.5~1寸,局部有酸胀感,向下放散至手。

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向下放散至手。

艾炷灸~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艾炷灸或温针灸~5壮,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常配合按摩上廉、下廉,每次1~分钟,可清肠*、治便秘,对手臂也有很好的保养作用。

(10)手三里LI10Shǒusānlǐ

[定位]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解剖]肌肉、神经同下廉穴,血管为桡返动脉的分支。

[主治]手三里主治肘臂疼痛,肢瘫痪麻木,上肢不遂,上肢神经痛,中风半身不遂,肘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腰背痛,颊肿,瘰疬,腹痛,腹胀,腹泻,霍乱,吐泻,齿痛,口喎,三叉神经痛,失音,喉痹,咽炎,眼目诸疾,胃炎,消化性溃疡,瘰疬等。

[配伍]配曲池治上肢不遂。

配颊车治颊肿。

配中脘、足三里治溃疡病、腹泻。

配天井、少海治肘挛不伸。

配温溜、曲池、中渚、丰隆,有利咽喉,清邪热作用,治喉痹不能言。

配臂臑、曲池、外关、合谷,治上肢不遂。

配肩髃、合谷,有调理肠腑作用,主治腹胀,吐泻。

配肾俞、委中,有通经活络作用,主治急性腰扭伤。

[刺灸法]直刺0.8~1.2寸,局部有酸胀沉重感,可向手背部扩散。

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沉重,针感可向手背部扩散。

艾炷灸~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按摩]常用拇指揉手三里穴,每次1~分钟,可治疗腰膝痛。

艾灸手三里穴,每次灸5~10分钟,能显著增强免疫力。

注意:手三里在关节附近,禁用直接灸。

下一页(待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