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息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海宁市中心医院院长陈旭东医生下沉看病 [复制链接]

1#

-12-:50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陈宁*慧仙

人物名片:陈旭东,博士、副主任医师,医院院长助理,医院(医院医院)院长。作为管理专家和医学专家,陈旭东在医院,担起了管理和医疗双重责任。医院院长,他不断深化“双下沉、两提升”*策,在医院管理方面,重视文化理念塑造、创新信息化建设,紧抓行*管理效能建设。经过几年的建设,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医院品牌内涵和患者满意度大幅度提升,并在年度全省“双下沉”考核中名列第一。

作为全国医改先行地,浙江于年开启了联结城乡的“双下沉、两提升”工作,在这场基层医改中,医院转型升级为医院医院,老百姓们不再为了手术、复诊舟车劳顿,一位位城市医生把技术与情感“沉”在当地。

40年波澜壮阔,钱塘江畔的人们没有停止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基层医改的参与者,医院院长陈旭东与同事们始终在坚持做好一件“关键小事”:让基层百姓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陈旭东正在进行血管外科手术。朱佳超摄

一场新的医改

上午9点,当记者走进医院4楼的一间手术室时,一台由陈旭东主刀的静脉曲张手术正在进行。无影灯下,敏锐的眼神,细致的动作,勾勒出一位血管外科医生专注的身形。

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陈旭东“下沉”海宁的第三年,一位当地的医院专家竖起大拇指。“有了你们,我们也能在‘家门口’治病了。”

“双下沉、两提升”改变了什么?

年7月,医院结合总院的优势专科、“拳头产品”,投入万元资金,在医院建设“浙北微创外科中心”和“浙北泌尿肾病中心”。“两个中心”依靠医院强大的学科优势,以点带面,推进了这里龙头学科的成型与发展。

“医院一年开展的微创外科手术只有30多例,现在我们一个星期就超过了40例。”陈旭东说,普外科作为“微创外科中心”的龙头学科,可开展腹腔镜下胃癌、胆管癌根治术、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高难度手术,多项技术填补了海宁市的技术空白。

改变的不只有医院。几年间,在医院的精准帮扶下,淳安、天台、桐乡、医院都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在陈旭东看来,“双下沉、两提升”所要改变的,既是医疗技术水平、人才队伍,医院方方面面人文关怀的细节。

医院底楼大厅,记者看到,大厅长廊边坐落着一家名为“芸台书舍”的雅致书店。这是一家24小时亮灯的书吧。“我们常常忽略了那些晚上赶来看急诊的患者和家属,他们同样需要温暖的灯光。”陈旭东说,用心对待病人,才能真正打造一家有情怀、医院。

一个朴实梦想

医院明亮温暖的大堂,跨过这里如今成长迅速的医疗技术与资源,时间回到上世纪——

上世纪70年代,陈旭东出生在绍兴的一个小镇上,一件家中小事,让这名小镇青年萌发了治病救人的愿望。年,陈旭东高二时,父亲不幸被查出患有肠道癌。“那时候,整个家庭都变了,看着父亲那么痛苦,我们却一点办法都没有……”陈旭东说,因为当地有限的医疗技术条件,父亲无法进行根治性手术,最终不幸去世。

医务人员讨论病历(资料图)。医院供图

父亲的病给了陈旭东极大的触动。高考结束后,他把全部志愿都填了医学院,并最终以第一志愿被浙江医科大学(现浙江大学医学院)录取。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医学院里,从全国各地而来的优秀青年怀揣梦想,发愤图强。

新的世纪来临,浙江在全国率先提出加快建设“卫生强省”发展战略,把农村卫生工作作为建设卫生强省的重中之重,在全省各地,城市医生们手提就诊箱,踏遍一个个村庄,走进一座座卫生院,为浙江的“农民健康工程”写下浓重一笔。

毕业不久的陈旭东也成了其中一员。那几年,他与青年医生们背着药箱,在武义、青田、景宁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城乡之间的医疗差距依然很大,老乡们的健康理念很落后,我们认为稀松平常的事,在农村却很稀有……‘家门口’的医疗需要更多改变。”频繁的下乡经历,让陈旭东感受到了他们这一代医生的责任。

经过多年实践,浙江的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开始向“最需要的地方”倾斜。

年底,一项民生工程在浙江拉开序幕——推动“医学人才、医院”“双下沉”,促进“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群众满意率”“两提升”。医院(医院)成为首批试点,接受医院的对口帮扶。

医院医院揭牌。周燕摄

“双下沉、两提升”工作开展至今,医院共经历了三任院长。“一开始是摸索期;后来,医院改革逐渐步入正轨,进入快速发展期;作为第三任院长,我进一步巩固基础,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历数几任院长在此留下的印记,陈旭东说。

正是在一任任院长的接力中,“下沉”专家们逐医院改革之路。一系列变化开始在医院发生。

一位基层院长

如今,作为院长的陈旭东手握医院的罗盘,又有了新的思考:医院更懂病人?“要换位思考,切实增强小县城居民的健康保障。”

要让基层医疗强起来,人才是关键。

为了补齐这一短板,初来乍到的陈旭东铆足了劲,到全国各地请人才。“英雄帖”近的发往省内各市及邻省安徽,远的一直到达东北、西北地区。“一趟不行跑两趟,两趟不行跑三趟,看准了一个人才‘三顾茅庐’也要请过来。”陈旭东说,几年下来,医院引进了10多名高级人才。

同时,在*策的支持下,医院的相关硬件设施也逐渐完善。“如今,消化科有两台主机、三根胃镜、两根肠镜,还有一根支气管镜,设备上已和医院实现了同质化。”对于在海宁“下沉”了7年的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阮洪*而言,当年捉襟见肘的设备情况早已成为医院遥远的过去。

从杭州到海宁,从过去到今天,伴随着人、财、物的“下沉”,陈旭东需要考虑的,还有如何真正将“输血”变为“造血”的问题。

在前任院长的基础上,陈旭东进一步发展“导师制”,通过师徒结对的方式,让下沉的省级专家资源带动基层医务人员成长。四年前,陶亮“拜师”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谢志杰。现在,他在腹腔镜下缝合一针用时不到1分钟,已能娴熟地操刀20余种微创手术。

医院的老护士长邱定金记得,一次她得知西安要举办一场专业培训,拿到会议通知时她犹豫了:“医院的老员工,医院会同意吗?”当邱定金把培训通知上交时,院长陈旭东没有犹豫,丰富的基层帮扶经验告诉他,这些医生渴望学习,他们也应该走出去吸收“高精尖”的知识。

医院新院区的芸台书舍,为患者和家属提供休息空间。朱佳超摄

浓厚的学习氛围,正在改变着基层医护人员——新录用的本科及以上毕业生都能到医院进行3年规范化培训,在职读研究生并获得学位的医生不仅可报销学费、还会额外获得奖励……

“医院看病,病人是冲着医生去;医院看病,医院品牌去。”陈旭东说,“双下沉、两提升”工作让医院医院“成为一家人”,与时俱进的理念和优良的服务也应该“沉”到基层。

今年,“双下沉、两提升”工作的“升级版”县域医共体建设正在全省铺开,一张全新的“作战图”医院亮相。“让海宁的老百姓就医时,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我们这家‘家门口’的医院,真正将基层医改落到实处。”陈旭东说。

在改革开放的漫漫征途中,陈旭东是无数致力基层医改的浙江医生之一,在岁月长河里,他们共同描绘出坚忍不拔、勇于创新的浙江群像。

观察者说

“关键小事”并不小

陈宁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释放的红利,正不断筑牢亿万民众健康幸福的民生之基。

医改,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在这张答卷上,浙江以敢为人先的精神,作出漂亮回答——从“农民健康工程”到“双下沉、两提升”工作,再到县域医共体建设。每一次改革,都以人民群众为出发点,都拿出了做实“关键小事”的决心。

目前,全省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从年的75.97岁提高到78.4岁,健康已经成为美好生活不可缺失的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件“关键小事”的背后蕴含着更大深意。横向看,看病就医与家家户户紧密相连,挂号排队、出入院手续的每一个环节,都事关万千百姓的获得感;纵向看,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互联网+医疗健康”等改善民生的实事,无不度量着时代点滴进步。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今天,当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响起,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做实医改这件“关键小事”,最深刻的变化在于人,最根本的实惠归于人。

浙报制图:顾光帼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